陸安不緊不慢地說道:“不過要實現軍方設想的純機械化混編作戰兵團,那就得成建制組建,規模就不能小,就算技術上具備可行性,經濟層面在短期內恐怕怕是有些吃不消。”
“我個人的建議是搞個閹割版的出口軍貿,讓別國替我們在經濟上埋單,這能有效緩解經濟層面的壓力。”
自家軍方採購裝備,軍工企業是不能有議價權的,只給5%左右的利潤率,不能隨意漫天要價。
但出口外貿就是另一回事了,以賺錢為主,利潤率十倍幾十倍都沒問題,只要有買家願意買也付得起錢就行。
陸安看向李風庭微笑著打趣道:“別的不敢說,戰五渣的紗特狗大戶絕對會喜歡這裝備,堪稱為他們量身打造,土豪玩法,氪金就完了。”
“而且不用擔心賣出去了會反過來對我軍形成威脅。只要是賣出去的武裝機器人,我在技術層面做出限制,一旦靠近我國的邊境線,就會被強制自動返回,元界智控旗下的機械臂產品在這方面的技術已經很成熟。”
“這個也是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訴買家,你買我這裝備去揍別人我肯定不管,那是你自己的事兒,但是你別想用從我這裡買來的東西反過來找我的麻煩,你做不到,想來也不敢這麼做。”
“再一個,我們需要有實戰資料,對後續迭代升級十分重要。”
對於陸安提出的出口外貿建議,李風庭想了沉聲說道:“這麼先進的裝備出口外貿,茲事體大,哪怕是技術閹割版也不是我能拍板決定的,不過我會把你的建議彙報給軍部,讓上級去研究權衡。”
陸安點了點頭,這個他當然知道李風庭也沒法拍板。
兩人依舊在交流著,陸安話題一轉,說道:“武裝機器人的上手難度不高,但上限高,是比較吃操作者的天賦。”
李風庭聞言也點頭表示認可,過去的這段時間以來,他也安排了不少現役的戰士親自上手測試過。
確實不怎麼難上手,但有的人能打出很亮眼的操作,有的人明顯差了些火候。
而且還有一部分戰士在全景視角下有3d眩暈症,要麼是大腦易疲勞、視覺易疲勞。
陸安說道:“我的建議是,能不能考慮推動遊戲、電子競技等手段來間接培養預備兵源,讓年輕人先在民間透過這種方式去接觸並熟練操作。”
“如此一來,以後招募進來的新兵不至於零基礎培養,既能節省軍費,還能節省培訓新兵的時間成本。”
“還能透過這一方式,提前發覺一些有天賦的苗子,屆時也可特招入伍。”
李風庭旋即道:“這個問題軍方內部早就研究討論過,此前全面解禁遊戲機禁售令,就是有這一層面的考量。”
陸安言簡意賅:“力度還是小了些。”
李風庭:“哦?你有什麼建議?”
陸安沉聲說道:“重要的是得讓大眾接觸得到,這樣才能更加嚮往、更加喜歡,受眾面才能更大。”
“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推出衍生版的民用消費級人形機器人,元界智控可以出資建立相關的賽事,比如機器人格鬥賽事,甚至激進一點還可以搞大場景的非實彈槍鬥術競賽、個人競技、團隊競技等多種競技模式。”
“透過推動體育競技化,讓每一個年輕人他只要想就一定有接觸和參與的機會,也等於是把培養武裝人形機器人操作員的沉沒成本轉嫁給社會。”
“當他被徵召入伍,還未接觸真正的武裝機器人就已經有了很紮實的基礎。”
說到這裡,陸安頓了頓轉而笑道:“附帶的經濟效益就不用多說了,這肯定能為社會帶來一個新興業態,新的經濟增長點。軍民兩用戰略,可用龐大的民用市場的利潤支撐來反哺軍用。”
“個人消費不起,但肯定會催生類似網咖網咖這樣的體驗館,大眾能透過類似的體驗館,以較低的成本支出也能接觸到,幾十萬的機器人消費不起,但花個兩三百塊錢限時體驗還是出得起的。”
“此外,元界智控還可以推出家政服務型機器人,以民用產品維持生產線不中斷。畢竟軍用武裝機器人,即便大規模採購也不會超過10萬個,等軍方採購結束,生產線就得停工停產,技術工人也會流失。”
“以後再重新組建就困難了,成本也降不下來。我們絕對不能重蹈老鎂f22戰鬥機生產線的覆轍。軍民兩用模式下,軍品採購結束,但有民用端產品維繫產能,生產線就能保住,尤其是技術團隊能保住。”
聽了陸安這番話,李風庭不由得點了點頭,略作沉吟便說:“你的這一建議確實非常值得研究,我回頭把你這個想法寫報告遞交給上級。”
如果上邊批准人形機器人可以推出衍生版的消費級產品,那就可以進一步推動民用化的家政服務型機器人。
現在的情況是國家對於武裝機器人是列為秘密軍事裝備,至今還沒有公開露面過。
只要還處於保密狀態,民用化的人形機器人就沒法推動,因為要給軍事機密讓步。
不過陸安倒不擔心,推動民用化肯定是必然趨勢。
無非是早和晚的事情。
因為軍方的長期目標顯然是奔著武裝人形機器人常備化去的,同時也需要技術迭代,發展更先進的下一代軍品,那就離不開民用市場的反哺。
這一點在造船業已經得到充分驗證,造船廠透過接大量的民船訂單支撐船企的利潤,有資金研發新技術。
新技術又用於軍艦上來,支撐軍艦下餃子。
造軍艦的利潤其實不高,軍艦的總噸位量也是沒法跟民船訂單相比的。
重要的是,讓船廠有活兒幹、有單接,技術和人員才不會斷代,重型工業一旦出現技術斷代,想復產簡直比登天還難。
阿鎂立卡把f22戰鬥機生產線給拆掉後,再想重新恢復生產線已經是不可能了。
人員被裁撤,圖紙都不知道弄哪裡去了。
原來那些搞f22的工程師不是逝世就是轉行,技術沒有傳承下去,導致想重啟f22生產線的人甚至連圖紙都看不明白,又怎麼可能恢復得了生產線?
包括老鎂上個世紀搞出了牛筆的“土星5號”火箭,以及眾多登月技術,老蘇沒了後都是大砍專案,技術斷代,現在他們想搞也搞不出來了。
顯然,道理也是一樣的,這套邏輯放在元界智控旗下的武裝人形機器人也適用。
以武裝機器人目前的造價成本,軍方頂多採購五六萬個,而且還要分好幾年進行分配採購。
這點產能,等元界智控旗下子公司的超級工廠建造完成投產後,一個月的產能就能幹到3萬個機器人不是問題,一年就可以造幾十萬個機器人出來。
產能拉爆,百萬級規模都沒問題。
但非戰時狀態,軍方不可能動輒下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個的採購訂單。
沒活兒幹,那就只能讓員工調崗去做別的業務,或者直接裁撤掉,時間長了就有技術斷代的風險。
元界智控特殊一點,有陸安這個堪稱開掛的大boss在,他肯定有能力恢復生產線,但時間成本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成本,還有很多科技樹等著陸安去亮呢。
走軍民融合兩用的路線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潛在問題,軍用訂單交付完,工廠照樣不會停工停產,轉而去做民用訂單就行。
整個技術體系就能得到有序的傳承,不會出現技術斷檔、斷代的風險。
在接下來的日子,陸安的這些建議被李風庭整理提交了上去,上級有關單位也在進行著重研究探討。
陸安在軍事基地裡呆了半個月左右,把後續測試安排交給付晨來帶隊,他自己則準備返回嘉寧市,公司有些事情也需要他這個大boss來拍板決策,再者他還得搞定武裝機器人的電池續航問題,不能一直待在基地這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