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13:超級科技帝國

第94章 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獲批

而且即便是國家隊,現在也要走軍民兩用的路線,典型如造船業,船廠除了接軍艦訂單,更要接民船訂單,依靠龐大的民用市場利潤反哺軍工。

元界智控作為非國家隊企業,沒有國家兜底,那更是需要透過民用市場實現自我造血迴圈。

李風庭旋即說道:“上級研究決定,批准了元界智控的人形機器人技術向民用市場落地商用,但要進行相應的技術降級,民用機器人的技術至少落後現役軍用兩個代差,並且在技術上要做到嚴格保護。”

陸安自信地回道:“在技術防盜這方面,我們有信心。”

軍品只給5%的利潤,又不讓開拓民用市場,這顯然不合理也不可持續,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就沒有資金投入下一代產品的技術研發。

要麼軍品端給的利潤率大幅增加,但弊端太大,參考阿鎂立卡的軍工腹合體就知道這條路子不能走,而且國家每年軍費開支就那麼多,本來100億可以採購5艘軍艦,大幅增加利潤就只能採購2艘,不是拖慢裝備更新升級的速度就是大幅增加軍費預算開支。

所以選擇走軍民兩用這條路,其實這就是把裡面的成本轉移到了龐大的民用市場端來消化。

顯然,好處遠大於弊端。

首先企業有利潤支撐可持續發展了,然後就是能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就業,也給大眾提供豐富的優質商品,享受科技進步的紅利。

軍品採購價格也變低了,避免走上阿鎂那種軍工腹合體的老路,避免出現一袋螺絲好幾萬美元,能為國家節省軍費開支,還不會拖慢裝備更新升級速度。

半小時後,李風庭也就此告辭離去。

陸安到了自己的辦公室,一個電話把何亮叫來。

現在何亮既是母公司董事會成員之一,同時兼任執掌子公司元界製造,超級工廠是在元界製造旗下,不管是仿生義肢機械臂還是武裝機器人,生產端都是在超級工廠完成。

“老大,啥事?”何亮進來便道。

陸安把一份檔案遞給他,赫然便是李風庭交給他的那份檔案。

“軍方下單了?”何亮面露驚訝,看了一會兒後旋即說道:“6.5萬個的產量,分五年交付,就我們超級工廠的產能規模,這點量我們兩個月就能生產完工,生產端的員工們幹兩個月就沒事做了,產能冗餘這麼大,咱們的規劃是不是太超前了一些?”

元界製造光是生產製造的工人就招募了1.8萬,子公司的員工總數達到了2萬之巨。

“只給軍品供貨,那必定產能冗餘大。”

陸安話鋒一轉:“但誰說超級工廠就只是生產軍品了?民用端才是大頭,人形機器人這個業務板塊,除了給軍方的武裝機器人,公司另外的一大重點就是推出商用版本的家政服務型機器人,以及未來還有各種工業生產型機器人等等。”

何亮頓時恍然:“原來如此。”

搞家政服務型機器人、工業生產型機器人是陸安在成立公司之前就有的清晰規劃,尤其是工業生產型機器人更是為了長遠佈局,這是應對2028年後的“蒙特摩洛斯”小行星危機的重要工業科技。

陸安清楚的記得上一世在2028年發現這顆小行星並確認將在2036年撞擊地球后,國家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最壞局面,定下了要在八年之內修建數以萬計足以抗衡10級恐怖地震的超大型避難所,能讓14億人都得以庇護的目標。

要實現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瘋狂的史詩級工程目標,光是靠人力的生產力根本不夠,但工業生產型機器人一出來,再全面總動員14億人,綜合生產力指數級飆升。

在那短暫的八年歲月裡,全世界各國都在東方大國身上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工業級克蘇魯。

比如鋼鐵在2028年之前是嚴重過剩,國家都在限制產能,但是2028年後要建造那麼多具備抗超級強震的避難所,對鋼鐵的需求直接爆炸性增長。

鋼鐵在一夜之間從產能過剩,變成嚴重緊缺,於是瘋狂爆增產能。

最巔峰的時候,在2o33年的全年鋼產量達到恐怖至極的270億噸。

這是什麼概念?

從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的2015,在長達250餘年的時間裡,全世界的鋼鐵總產量不過是200億至225億噸的樣子,還不如一個國家一年的產量。

……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