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了,李風庭詢問:“陸安同志,這個固態晶格電池有什麼缺點?不可能任何缺點都沒有的吧?”
“那是當然了,再好的產品也有不足的一面。”陸安微笑道:“固態晶格電池的不足之處,首先一個就是成本高,其次製作難度高,產能較低。”
“具體主要體現在mtged工藝的複雜度,耗時、耗能,需要昂貴的裝置和環境控制。”
陸安停頓片刻,補充道:“成本高的另一方面體現在材料上,鎵、銦等諸多特定稀土元素、精密製造的拓撲材料等。”
聞言,李風庭沉聲說道:“稀土這些還好,我國是稀土供應大國,稀土方面的技術也是世界最強,這些核心材料無需進口,能夠避免被人卡脖子的潛在風險。”
陸安點了點頭,然後說:“再一個就是固態晶格電池回收難度大,其複雜的材料組成和結構設計,基本沒有回收再利用價值,其成本甚至比造一個新的出來還要高,只能直接報廢處理。”
“基本上,固態晶格電池的缺點就是這些。”
說到這裡,陸安想了想預估著補充道:“盤算下來,一個武裝機器人配置115公斤重的固態晶格,其成本大機率在47萬元人民幣左右。”
隨著他一說完,李風庭笑道:“總的來講是瑕不掩瑜,瑕不掩瑜。”
作為軍人的李風庭,對於成本造價高昂與否並沒有那麼敏感,因為軍人是不考慮這種因素,至少成本造價這種問題的優先順序要排得很靠後。
軍方最關心的是能不能搞出來,是有無的問題。
真到了戰時緊急情況,需要軍用的時候是不計成本的批次製造生產。
隨著電池這一塊的技術問題解決,電池的成本出來之後,配置一個武裝機器人的綜合成本也清晰了。
不計算電池成本,武裝機器人的整機造價成本大約在67萬元左右,固態晶格電池的成本是47萬元,全線運動平臺33萬元。
算下來的總成本預算在147萬元左右,按照軍品給5%的利潤,最終採購價就是154.35萬元左右。
這個價格不能算便宜,因為軍方要是採購肯定是大規模列裝,三萬個肯定是要的,甚至可能列裝5萬個。
以採購5萬個武裝機器人來計算,需要的軍費預算規模在771.75億元,這個費用以國內目前的軍費開支規模是肯定能夠承擔得起。
後裝保障以及長期維護的費用1000億左右也差不多了,總的預算下來大約1771億。
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但軍方也能承擔得起,畢竟1771億不會在一年內用完,肯定是分好幾年完成採購目標,平均下來每年實際的支出就小了。
今年國內的軍費開支已經增長到了8868億,按照兩位數的增長率,到了明年的軍費規模預計可能接近萬億。
若是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完成5萬個武裝機器人的列裝,平均下來一年的採購預算最多257億,每年的維護成本加後裝保障大約在100億左右,也就是357個億。
這個數字,對於軍方而言就沒太大的預算壓力了。
即便按今年8868億的軍費開支來算,佔比也不過是4.02%,來年的總軍費開支更大,但武裝機器人的採購費用不會增加,甚至還可能減少,那麼佔當期年度總軍費的比重就會進一步下降。
比如到明年2016年的總軍費開支增加到了9500億,那麼佔比就能降低至3.75%左右。
末了,李風庭問道:“什麼時候能夠量產?”
陸安回答:“最快今年11月份,最遲在明年1月份。”
按照既定的計劃,固態晶格電池是武裝機器人最後一個技術環節,在接下來的五個月完成固態晶格電池的後續測試並定型第一代固態晶格電池產品,也就是正好到10月份,而超級工廠也是預計在10月份建成投產。
然後再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完成產前調整,早一點11月份就能進行生產,最晚到明年1月上旬全面投產。
李風庭點點頭,隨後取出一份順帶過來的檔案遞給陸安,說道:“這是軍方的決定,先採購1500個,驗收測試半年,透過最終驗收後,就是更大規模的批次採購,預計總採購數量在6.5萬個武裝機器人,五年內完成全部採購計劃。”
按照154.35萬元的採購價,6.65萬個武裝機器人的軍購規模,那就是1003億左右。
千億大單的利潤大約在50億元,遠不及仿生義肢賺錢。
因為軍品的利潤率只有5%,這也是軍工這條賽道幾乎沒有民企參與,除了要有真正的硬核本事之外,利潤率低也是重要原因。
國家隊的軍工企業有國家兜底,倒不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