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陸安團隊願意去磕這個技術,軍方毫無疑問是絕對的鼎力支援。
人形機器人的最大優勢,通俗的講,就相當於是把“技能點”均衡的點在了各個技能上,會跑會跳能開車,什麼都能幹,什麼都會,但都不是很突出。
比如能跑,但跑不過時速上百公里的汽車。
而非人形機器人,就相當於把“技能點”都朝著單一方向特化強化,技能點全都點在一個技能上,專精單一功能,從而放大它在專長單一領域的能力,在它的專長單一領域,人形機器人就比不過它。
但當人形機器人具備可塑形變能力後,透過機體結構變形特化成非人形機器人形態,就能獲得一個專長型技能。
等於是魚和熊掌,兩者可以兼得了。
可預見,這樣的一支鐵軍,在戰鬥力上絕對會再次迎來極大的飛躍。
……
隨著1500單位的武裝人形機器人裝載完成,李風庭也不再多留,跟隨車隊離開了嘉寧市。
讓武裝人形機器人具備物理形變能力,這並非是陸安臨時的想法,而是從一開始搞人形機器人的時候,就已經列在他的技術迭代日程表上。
要做到物理形變能力,陸安需要點亮一項關鍵科技樹。
那就是合成一種全新的金屬合金材料,突破所謂的金屬“不可能三角”。
在金屬的世界裡,一直存在著一個“不可能三角”:高強度、高塑性和高穩定性。
高強度,即材料抵抗變形和破壞的能力強,比如需要很大力才能拉斷。
高塑性,即材料在斷裂前能夠承受顯著塑性變形的能力,比如可以被拉得很長才斷,而不是突然脆斷。
高穩定性,即材料在高溫環境下,能夠長時間保持其微觀結構和力學效能不發生顯著退化。
而這三種特性難以兼得,無法同時達到最優狀態,只能三者取其二。
金屬材料在迴圈載荷下的疲勞失效更是威脅工程安全的隱形殺手,無論是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每秒承受的上萬次高溫高壓衝擊,還是跨海大橋主纜需要承受的百萬噸級動態載荷,都亟需突破金屬材料的抗迴圈蠕變瓶頸。
對於金屬材料的“不可能三角”這個痛點,陸安心中有完整的解決方案能夠突破“不可能三角”問題。
解決方案便是合成一種全新的金屬基複合材料,名字都已經在確定:奈米晶格自適應合金材料。
該金屬合金可打破“不可能三角”難題。
能實現極高的強度,遠超頂級航空鈦合金,但密度卻低得多,接近鋁合金。
還擁有卓越的韌性,在承受巨大沖擊或形變時,極難產生裂紋或斷裂,擁有類似高階防彈材料的能力吸收能力。
此外,具備優異的疲勞壽命,在反覆受力變形下,極難產生疲勞損傷,壽命遠超傳統金屬。
還具備良好的可加工性,雖然製造過程複雜,但最終材料可以透過先進的增材製造和精密鑄造技術成型。
此外,奈米晶格自適應合金擁有非凡的應變能力與形狀記憶/鎖定機制。
在特定條件下,比如施加特定電流脈衝、溫度微調或內部應力場變化,能夠承受遠超普通金屬極限的塑性變形而不損傷其微觀結構。
更關鍵的是,它擁有可控的“相變/晶格重組”能力。
透過另一種觸發條件,其內部晶格結構可以“鎖定”在新的形態,提高極高的剛性,或者“解鎖”迴歸原始預設形態,實現可逆變形。
這種相變對能量需求低,且高度可控。
總而言之,需要材料學的突破。
現有的金屬材料想做到讓人形機器人靈活形變根本不可能,要麼就是死板,等你變形完,敵人都已經在臉上了,現實中可不會像動畫片裡的反派那樣站著乾等你“施法”前搖完成再攻擊。
除此之外,變不了幾次金屬疲勞就來了,意味著使用壽命很短,隔三差五就得保養更換,後勤壓力和經濟負擔直接爆炸。
只要把“奈米晶格自適應合金”材料搞出來,那麼這些痛點都能迎刃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