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兩人往力學所實驗室走的途中,洛珞還碰見了個意料之外的人:
“舒導”
“小洛”
來人正是《國家使命》的導演舒崇福,而且看其身後好幾個眼熟的人,看來劇組的人也沒少來。
他雖然也想問問舒導怎麼會跑這來,那部劇都殺青好久了,這段時間估計剪輯都快完成了吧,難道是上映播出還需要中科院是稽核一下?
雖然感覺過於嚴謹了,倒也說得過去。
不過他現在完全沒有敘舊的功夫,做了個自己有急事一會聊的表情,哪料舒導好像比他還懂,沒等他有反應呢,便率先揮手,示意他趕緊過去。
果然,情況雖然不是說多嚴重,但真的十分重要,重要的有點完全超出洛珞的預料:
他的方程變式,以及在劇組後期總結出來的所有流體力學應用式,被用在殲-11新機型風洞測試了。
原來當年谷院士團隊卡在激波分離流計算,而洛珞論文裡的非對稱渦解法竟完美預測了某型導彈掛載時的氣動畸變。
當他剛一踏進力學所實驗室,白髮蒼蒼的谷院士沒有寒暄,而是直入正題,指著巨型風洞監控屏:
“小洛你看,這是用你演算法最佳化的流場。”
螢幕中殲-11模型翼尖撕開湛藍流線,與他在《國家使命》片場黑板上的算式軌跡驚人重合。
洛珞摸著模擬風洞控制檯若有所思,螢幕裡是他當初寫下的演算法沒錯,但早已沒有了當初的模樣,經過最佳化後的變式連他都差點認不出了。
“小洛,你論文裡的非對稱渦解法讓計算效率提升了37%,但實際掛載導彈時的氣動畸變仍存在0.8%誤差。”
實驗艙內,1:10縮比戰機模型正承受著15馬赫的氣流衝擊,翼下掛架在模擬導彈載荷下產生的激波分離流,將原本平滑的流場撕成碎片狀湍流。
洛珞看著這一幕大腦有點宕機。
如果他沒記錯的話,當初拍戲時說的是一道四十年前的遺留風洞問題對吧,其實際應用效果也早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否則也不可能為了追求還原度,直接把原題放到一部電視劇裡面去。
更何況當初他解開以後,他老師陳教授也表示過,雖然變式方程在純粹數學角度,可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甚至有可能推動驗證n-s方程解的存在與光滑。
但在應用層面其實已經過時很久了,應用數學領域能用到的可能性應該不會太高。
所以才會讓他放心大膽的把論文發出去。
也就是為了以防萬一,才只是發了基礎數學的那部分,至於流體力學的應用,僅僅是提及到了概念,沒有具體描述應用情況。
結果,現在居然告訴他,自己研究出的方程式用在了殲11上。
他只是個剛上大一的演員誒,讓他掛牌個導演還差不多,讓他掛載導彈,是不是有點刺激過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