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堆的目標已經明確,還就只剩下了一件事:
“選址呢?你有什麼考量嗎?”
按說聚變堆選址這種事,涉及到的遠不止是聚變工程在實驗上能否成功,後續的實用性和商業化發展更是重中之重。
這種事召集能源、環保、電力等一系列部門責任人,一起開個碰頭會決定才是正理。
但此刻他就是希望看看洛珞對此有沒有什麼見解,這個年輕人已經給了他太多的奇蹟,他想要知道洛珞只是在學術上有領先世界的思維,還是全面性人才,連這種綜合性的專案也能有獨到的見解。
書房的燈光映照著木桌,洛珞站在一旁,面對領導的詢問,並未急於回答,而是從包裡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地圖。
那是一幅詳盡的紙質圖,上面有細緻的手繪等高線、城市標記和交通網路:
“領導”
洛珞的聲音平穩而清晰:
“選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很多,我仔細考慮過。”
他首先指向地圖上的內陸區域:
“專家初期論證,確實有人傾向西部,優點是地廣人稀,遠離人口密集區,地質相對穩定。但存在不可迴避的硬傷。”
他再次走回密碼箱,從中取出幾份厚厚的圖紙和資料檔案,輕輕鋪開在桌上。
“第一,大型裝置運輸是噩夢。”
洛珞翻出幾頁帶有尺寸標註的工程草圖:
“您請看,‘夸父’的核心元件,比如由滬上振華重工製造的杜瓦容器直徑接近15米。”
他用手在地圖上比劃著:
“還有鐳射陣列的反射鏡組,體積和重量都非常規,內陸運輸,公路橋樑限高限寬,鐵路隧道孔徑限制,幾乎無法整體運輸或需分拆成極多小件,這會大幅增加工程複雜度、成本和工期風險。”
洛珞拿起一張彩印的港口資料圖,是寧波-舟山港的平面圖和航道水深資料。
“第二,深水良港必不可少,這幾乎鎖定了沿海選址。”
他指著舟山群島的位置,手指順著那條深藍色的航道標記移動:
“寧波-舟山港擁有世界級的深水泊位,其50米水深的航道和碼頭條件,能輕鬆停靠、裝卸30萬噸級甚至以上的巨輪,這意味著我們的大型關鍵部件,可以在滬上的工廠建造完成,由駁船直接運抵寧波港,再無縫轉運至目標島嶼,成本低,效率高,風險完全可控,這一點,內陸無法比擬。”
“第三個關鍵點,電網接入與負荷匹配。”
洛珞又抽出幾張國家電網華東地區的負荷分佈和主網結構圖,上面有紅色標記出的長三角負荷中心,他指向舟山的位置:
“目前,舟山與寧波之間已經建設了500千伏海底電纜,意味著舟山的電力可以直接接入華東電網,而華東網,特別是滬寧杭區域,是整個國家電力負荷最重、增長最快、對清潔能源需求最迫切的核心區域!”
他將舟山位置和上海、杭州的方向用筆連線起來:
“我們的50兆瓦示範堆能量雖然不大,但驗證成功後,後續發展空間巨大,選址舟山,產出的電能可以直接高效地注入最需要的腹地市場,避免長距離、高損耗、高成本的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
“第四點,人才與技術協作半徑。”
洛珞拿出了一份手寫的清單,上面列著一些單位名稱和距離估算:
“‘夸父工程’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系統工程,需要最頂尖團隊協同作戰,王啟明教授團隊在材料所、李衛國教授團隊在滬上的超導中心、陳光華院士團隊在合肥的鐳射研究所,這些核心研究機構距離舟山的平均陸路+輪渡時間均在2-3小時以內,比去西部動輒6-8小時甚至更長的飛機加陸路行程要高效得多,快速的技術支援、人員交流、緊急情況處理,時間就是生命線。”
“至於最重要的安全與環境因素……”
洛珞語氣鄭重,這是他作為總設計師的本分:
“舟山群島位置獨立,有天然屏障,具體選址點我們傾向黃澤島,周邊人口極其稀少,輻射安全保障範圍遠超安全閾值。
地質上,東海海床穩定,地震活動遠低於大陸板塊內部,有實測的百年曆史資料支撐,主要自然威脅是颱風和鹽霧。”
他又開啟一份氣象資料和工程方案草圖:
“針對颱風,方案設計包含三重硬保障:參照秦山核電經驗,提高關鍵裝置基準高程到歷史最高風暴潮位以上;構築重型防波堤;反應堆建築物抗風結構按最高等級設計,確保極端情況下主體結構安全。”
“對於鹽霧腐蝕,我們將採用多重物理隔絕和‘龍鱗-g1’的升級防護塗層、加上嚴密的廠房通風過濾系統,完全可以保證關鍵裝置的正常執行環境。”
洛珞將手中的最後一份圖紙——一份標有初步碼頭位置、堆廠區劃和防護結構的舟山群島區域性規劃草圖——在領導面前放好。
他沒有描寫任何花哨的未來前景,只有樸實的圖紙、資料和基於工程邏輯的詳盡分析。
領導的手指輕輕點在舟山群島的位置,他是打算看看洛珞在這方面的想法,但對方似乎給他了一個選址的完整方案。
除了基本的能源運輸,建造難度,就連臺風這種自然因素也考慮在內了?
“你……你早就對此有所規劃了?”
他不由的驚訝問道。
這樣一份龐大的選址規劃,絕不是短短一天就能完成的,即便這個人是洛珞。
顯然早就有所準備。
“是的”
洛珞並未否認,他做的準備之早絕對超乎所有人的預料,早在立項之後他就在規劃選址建堆的事宜了。
至於原因……當然是為了節省時間。
現在距離任務期限只有一年多了,保險起見,他最好在一年之內點燃聚變之火。
所以……領導以為他選擇50兆瓦的試驗堆是出於成熟的謹慎考量,雖然這也是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小型試驗堆節省時間。
否則真要搞個上千兆瓦的聚變堆,且不說會不會因為體量的大幅增加而出現失敗的可能,單單是建造需要的場地那龐大的土木工程,恐怕沒個半年時間就別想完事。
等到聚變堆真的建造完成,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在這一點上,他跟領導的心思幾乎是完全一致,求穩。
能夠快準穩的建造,然後成功點火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提升功率,只要火光成功點燃,那麼後面的事就不要太容易,一旦有了一,那麼二三四五六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嘛。
現在自然不用著這份急。
至於選址的問題……
領導沉思片刻,目光掃過桌上每一份承載著嚴謹思考的紙張。
地圖上的舟山,並非一個閃爍的光點,而是眾多島嶼構成的一片海域。
“黃澤島…深水港、華東負荷中心、人才半徑、獨立安全…”
領導抬起頭,看向洛珞:
“你的分析很系統,充分考慮了工程可行、建設效率、成本控制和長期發展需要,特別是運輸和人才這兩點,對這樣一個複雜且追求效率的前沿專案尤為關鍵,看來,舟山群島確實是最符合現階段工程目標的現實選擇。”
他的話語中滿是驚歎。
從西部到舟山的權衡,從巨大潛力到可控風險的規模判斷,再到此刻將不可控的自然天災轉化為可計劃管理的工程挑戰……這個年輕人在層層推進的思路上,展現出的不僅僅是未雨綢繆,更是對未來所有可能遭遇的風浪,都提前佈下了牢固的計算與抵抗的錨點!
那種驚訝,已非僅僅是對一個方案的認可,而是對一個超越年齡界限、彷彿具有某種洞悉一切可能的非凡智謀的深切震動。
他看著眼前神色平靜卻目光堅毅的洛珞,最終,所有驚訝與讚歎都化作了一個無聲的確認——這個選擇,不僅正確,而且深邃。
他走到桌邊,拿起鋼筆,在洛珞準備的工程選址建議報告初稿上,清晰地簽下了名字。
“好,那就定在舟山!按照你的計劃,準備建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