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誰還做演員啊

第393章 深藏在水面下的暗湧

這半年來他們的打探也並非是完全的無用功,對於這個洛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他們早已有了概念。

所以自始至終他們的終極目標都沒有變過,最佳的結果自然是能得到,如果得不到……那就毀掉。

他們做不出來的,華國也別想做出來。

為此付出什麼代價也在所不惜。

只不過,他們的計劃此刻還深藏在水面下,從岸邊看去,僅僅是泛起了一絲漣漪,誰都沒有發現端倪。

在這樣時不時被探測,然後又將之攔截驅趕的“平淡”生活裡,時間再次流逝。

八月的颱風“海神”的氣旋尾流尚未完全消散,黃澤島上空的鉛灰色雲層被風撕扯著,留下幾道刺眼的陽光縫隙。

潮溼鹹澀的海風裹挾著殘餘的水汽,掠過禺谷站建設工地。

但與風暴來臨前的緊張不同,此刻的基地瀰漫著一種雨後新生的忙碌與慶幸。

“總工,3a區和7b區的應力複測資料出來了,完全正常,環氧樹脂補強效果極佳。”

一位身穿沾著灰白色泥漿工裝的工程師拿著儀器,向剛從聯合車間出來的洛珞彙報。

洛珞接過,指尖快速滑動著螢幕上的圖表和三維模型。

即便他臉上沒什麼表情,但細微的專注還是讓工程師屏住了呼吸。

幾秒後,他點點頭:

“嗯,監控資料保持到真空室合龍後一週,通知趙工他們,基座驗收可以準備最終簽字了。”

“是!”

工程師鬆了口氣,快步離開。

洛珞抬頭看向工地,巨大的混凝土基座如同海洋中崛起的鋼鐵巨獸的骨骼,泛著冷硬的光澤。

經過“海神”的洗禮,它不僅沒有受損,反而證明了其設計的可靠與施工的紮實。

“珞珈-曙光”氣象模型在這場與自然的博弈中大放異彩,精確捕捉了風暴間隙,搶出的四十八小時確保了核心部件轉移和關鍵基座蓋板澆築完成。

這為後續工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視窗。

遠處,過載運輸車緩緩駛入碼頭區域,車上覆蓋著帆布的正是“盤古堆”大型杜瓦容器的第二部分穹頂。

焊接車間內,火星四濺,真空室的環形主體正進行最後一段環縫的精密焊接——洛珞剛剛檢查完這裡的工藝引數。

午餐時間,王世峰在簡樸的食堂角落找到洛珞,遞給他一份潮氣監測報告:

“洛總,7b區基座側壁的潮氣濃度比預期高些,雖然超導磁體支撐腳墩還沒到安裝節點,但我覺得得提前處理。”

洛珞掃了一眼報告,夾起一塊清淡的青菜:

“王工考慮周全,方案呢?”

“我們考慮加裝一組溫控除溼機,定向強力通風,並嚴格監測混凝土含水率變化,確保支撐腳墩的安裝環境達標。”

“行,不用擔心成本,讓環境控制組的李工今天拿出詳細方案。”

洛珞語氣平淡,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力。

這種細緻入微的預判和處理已經成為禺谷站的常態,大家早已從最初的驚歎轉為習慣性的追隨。

海島的九月,暑氣的尾聲伴隨著高溼度的海風蒸騰而上。

巨大的白色遮陽棚覆蓋在關鍵的組裝區域上方,棚內大型工業空調晝夜不停地運轉,努力為精密裝配創造一個相對舒適穩定的環境。

超導磁體單元開始陸續登島。

這些包裹在多層隔熱材料中、外形奇特的“大箱子”是“盤古堆”的心臟部件。

它們的運輸、卸貨、開箱、吊裝,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洛珞親自設定的流程和最高等級安保下進行。

特製的運輸車底盤裝有精密減震裝置,以蝸牛般的速度在鋪設了臨時鋼板的路面上移動。

在最大的一號總裝車間內,磁體外筒體部分已被巨大的龍門吊緩緩提起,在鐳射干涉儀的輔助下,與已初步固定在核心位置的基座進行毫米級的校準。

工程師們全神貫注地盯著螢幕上的資料流和實時影像,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藍色工裝。

“微調x軸正0.1毫米… y軸負0.05…穩定…可以嘗試接觸!”

擴音器裡傳來指令。

在另一個區域,冷卻劑管路系統開始大規模安裝。

閃亮的合金管道如同蜿蜒的銀色脈絡,沿著設計好的路徑鋪設、固定、點焊。

洛珞時常會突然出現在某個工位,拿起內窺鏡檢查管壁內的情況,或者用特製的力矩扳手抽查關鍵節點的緊固力。

副總工王世峰注意到洛珞似乎比七月又清瘦了些,但那雙眼睛在黑框眼鏡後依舊銳利得驚人。

他遞給洛珞一份最新的簡報:

“昨天的‘訪客’確實只是想接近觀察的民用級別,被022艇驅離後沒有再嘗試,但歐美情報界的私下學術‘問詢’更頻繁了,滲透手段更隱蔽,我們按您的指示,在核心研發組加裝了第二層加密通訊和物理隔離。”

洛珞看完簡報,把它收進隨身的黑色資料夾裡:

“加強人員心理疏導和保密教育,不要低估對手的決心,但更不要自亂陣腳,工期就是我們的護城河,確保核心部件合龍進度。”

他抬頭望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車間牆壁和島上的層層防護網:

“盤古開天之前,那些宵小也只能徒勞仰望了。”

此時禺谷站的建築輪廓已經基本成型,龐大、冰冷、充滿工業美學的建築群矗立在曾經的漁村之上,無聲地宣告著一個新時代工程的力量。

真空室杜瓦容器的最後一部分環形構件在高溫下完成了精密焊接。

焊接完成後,龐大的容器像一個巨大的銀色戒指,靜靜地臥在基座上,代表著第一層物理隔離屏障的完成。

無損探傷的結果近乎完美,焊接應力也始終處於洛珞設定的控制線以下。

緊接著是冷屏元件——安裝在真空室外的一層極低溫遮蔽結構——的吊裝和對接。這是一項極其精細的操作,要求超高的平行度和間隙控制。

車間內空調全力運轉,溫度恆定在25±1c,工人們穿著特製的防靜電服,小心翼翼地進行著安裝。

“記錄,冷屏元件外筒與真空室外筒間隙實測值0.18mm,滿足小於0.2mm的設計要求,溫差補償器狀態良好。”

負責記錄的工程師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

洛珞親自檢查了連線處的每一個螺栓和密封面,確認無誤後在驗收單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高溫天氣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戶外輔助設施的安裝工人頂著烈日作業,防暑降溫措施成了重中之重。

基地後勤部門每天熬煮大量的綠豆湯、涼茶,冰塊供應充足。

施工也儘量避開正午高溫時段。

即便如此,工程的整體進度依然在洛珞那令人望塵莫及的進度計劃表上穩步推進。

張雲超書記再次上島視察時,看到的是雖然人人臉上帶著疲憊,但眼睛裡都有光的景象。

巨型構件的合龍成功極大鼓舞了士氣,大家開始相信,“三年點火”或許真不是天方夜譚。

十月的海風開始帶著一絲秋天的涼意,禺谷站的喧囂並未停止,但節奏似乎悄然發生了變化。

大型土建工程基本結束,巨型塔吊在完成核心部件的吊裝後,陸續開始拆卸。

外層的防波堤、道路修繕、綠化補植等收尾工作加緊進行。

工地上的“塵土飛揚”逐漸被“裝置擦拭”和“系統聯調”的精密作業取代。

洛珞的工作重心也從前期的“建造監工”轉向後期的“系統整合與除錯”。

他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主控中心。

巨大的螢幕上,“盤古堆”的數字化模型閃爍著各種光點,代表不同子系統的狀態:電源、冷卻、真空、磁場、診斷…這些光點尚未全部點亮,但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逐個啟用。

他與各子系統的負責人進行密集的推演會議,模擬各種啟動序列和故障應對方案。

每一個環節的啟動條件、聯鎖邏輯、安全閾值都被反覆驗證。

“洛總,‘龍鱗-g1’材料的疲勞壽命模擬結果與初態指標一致。”

材料組組長彙報道:

“熱工水力迴圈的回流量比理論計算少0.5%,但壓力脈動範圍在允許區間內,尚可接受,繼續監測。”

洛珞迅速做出判斷。

“等離子體位形的初始平衡演算法最佳化已完成,初步離線模擬效果符合預期。”

理論物理組的技術骨幹聲音帶著興奮。

洛珞點點頭,目光停留在控制室窗外越來越清晰的“盤古堆”輪廓上:

“很好,按計劃,這個月下旬進行第一次全系統功能自,這是點火前的最後一道‘大考’。”

王世峰發現,洛珞身上的壓力似乎非但沒有隨著主體工程的完成而減輕,反而更加內斂而沉重。

他明白,這位年輕的總設計師眼中已經沒有“建成聚變堆”的目標,他的視線早已穿透了外表,關注到了最終的系統除錯和點火上。

是的,在這之前打死他也不會相信,聚變堆的建設居然能順利到這樣的程度,隨著深秋的來臨,工程也就步入了尾聲。

按照現在的進度,快則春節之前,最慢不過明年五一之前,他們就可以嘗試第一次點火了。

而就在這時,洛珞突然接到了一個來自外界的電話,來電人——張嘉文。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