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石守信只是遇事沒得選,那麼防守沓中的姜維,則是看著以鄧艾為首的五路魏軍分進合擊而來,覺得頭皮發麻!
甚至是生無可戀。
姜維被鄧艾麾下各路兵馬圍追堵截,好不容易才來到陰平。
大軍面前是陰平橋,橋對岸有一座城樓,便是人們常說的“橋頭堡”。
城樓前有拒馬,有列陣好的魏軍弓弩手,刀盾手,一看就不好對付。
遠處,更是有魏軍的預備隊在城樓上嚴陣以待。
這怎麼看怎麼完犢子。
城頭旗幟,寫著偌大兩個字:諸葛!
“大將軍,魏軍堵住了陰平橋頭,現在該怎麼辦?”
臉上滿是驚慌的參軍向充,看著姜維詢問道,額頭上一陣陣的冒冷汗。
此時此刻,姜維正眺望陰平橋頭的城樓,面色沉靜一言不發。比起向充來,姜維無疑是定海神針。
這一路緊趕慢趕,還是晚了一步,他心中感覺一陣陣悲涼。
很早的時候,姜維就跟劉禪進言了,一定要派兵增援陰平橋頭和陽安關這兩處地方。但是沒有回應。
姜維聽很多人說,是黃皓蠱惑劉禪,說占卜大吉大利,根本不會有事。所以才沒有調兵。
但是這位蜀國大將軍卻知道,事情不可能那麼簡單。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已經維持了幾十年,劉禪如果真這麼蠢,是不可能支撐如此之久的。
劉禪的意思,其實是希望姜維從沓中退回來,堅守陰平,再分兵一部去陽安關。換言之,劉禪是希望姜維動一動,而不是從成都調兵!
這倒也不是說君臣猜忌,而是蜀國國內的矛盾已經快要壓不住了。
蜀地大戶,早已不滿劉氏的統治,他們對於所謂的“光復漢室”也沒有哪怕一丁點興趣。蜀地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可以自我運轉的經濟體,鹽、鐵、糧秣、木材等必需品一樣不缺。
劉禪的正統性,在於“光復中原”,而不在於對外獲取資源。這意味著朝廷和蜀地大戶的訴求,本身就有結構性的矛盾。
所以劉禪不敢調成都之兵去支援姜維,更是不能“御駕親征”。
對此,姜維也是心知肚明的。換言之,這次磨難,要想挺過去,只能靠他自己。
援兵是指望不上了,遠水不解近渴。
“對面有多少人?主將為誰?”
姜維拿著馬鞭,指向陰平橋頭的城樓,對向充詢問道。
“回大將軍,斥候來報,賊軍約三萬,主將諸葛緒,更多的就不知道了。”
向充小聲稟告道,生怕聲音太大,把隨行的親兵們嚇到了。
要知道,他們這支蜀軍也不過兩萬多人,還不如堵口子的魏軍諸葛緒部人多呢。
“這麼多人啊。”
姜維心中一沉,暗叫不妙。
魏軍這次傾巢出動,聲勢浩大,絕非鬧著玩的!
姜維身後還有鄧艾的追兵,離此並不遠。蜀軍之所以可以和鄧艾的人馬脫離接觸,只是因為熟悉地形而已。
這點時間差,不能彌補兵力上的差距。估計最多兩三天,鄧艾的追兵就會抵達陰平橋頭。
然後和諸葛緒的人馬兩面夾擊……那畫面美得姜維不敢看。
姜維騎在馬上沉吟片刻,隨即當機立斷指向西北說道:“全軍向北,走孔函谷穀道,繞到諸葛緒背後擊之!”
蜀地山路崎嶇,能走的大路,都是在地圖上標註出來了的。但是還有很多小路,是地圖上沒有標的,只有對地形熟悉的將領才知道怎麼走。
外人來此,看到一條路,壓根就不知道這條路通往哪裡。很多時候,道路是被山脈阻隔的,可能走了幾十裡,前面就是一座大山,沒路了。蜀地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現在姜維對諸葛緒唯一的優勢,就是他對蜀地的地形很熟悉,而諸葛緒則完全只是個依賴地圖的新手。
“得令!”
向充領命而去,隨即蜀軍立刻向北,進入孔函谷,很快就看不到蹤影了。
此時此刻,一直在城樓上,等著看姜維演好戲的諸葛緒傻眼了!
他知道姜維麾下是蜀軍精銳,自己這支偏師或許人數佔優,但戰鬥力估計在伯仲之間。
如果蜀軍強攻陰平橋頭,那麼魏軍可以依託這裡的有利地形,依靠城牆和拒馬,將蜀軍死死擋在陰平!
只要等個幾天,鄧艾就會帶著隴右魏軍主力抵達此地。到時候鄧艾和諸葛緒二人前後夾擊姜維,怎麼看都是飛龍騎臉,不可能輸的!
結果,姜維居然向北走小道了!
“斥候呢!北面那個小道是通向哪裡的?”
諸葛緒氣急敗壞的對副將吼道。
“將軍,那是孔函穀道,可以繞過陰平橋頭。穀道很深,更遠的地方我們沒有探查!”
副將一臉委屈稟告道。
“嗯,知道了。”
諸葛緒冷哼一聲,心中暗暗揣摩對策。
現在對他來說,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當烏龜守著陰平橋頭,放任姜維開溜。事後象徵性的追擊一下應付差事。
第二條,分兵一半進入孔函谷堵人,另外一半卡住陰平橋頭的位置。
簡單說就是既要又要。
第三條,全軍出擊,走陰平橋頭自己這一側的穀道,迎面痛擊姜維。
這三條路都是各有利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