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像是立刻就要撲上去將諸葛緒痛打一頓出氣!
“你不是一直在追嗎?那你追到了嗎?”
諸葛緒懟了一句,直接往鄧艾肺管子戳。
聽到這話鄧艾立刻不說話了,他不想和二傻子爭論。
兩人互不統屬,又是雞同鴨講,當即不歡而散。兩軍在陰平橋頭分開紮營,並不協調軍務,各管一攤也算是涇渭分明。
很顯然,鄧艾不可能放過諸葛緒,他一定會給司馬昭打小報告,說姜維是諸葛緒故意放跑的。而諸葛緒做賊心虛,他也一定會寫信向司馬昭稟告軍情,陳述利害,為自己辯解。
兩邊扯皮誰會獲勝很難說,但姜維已經跑路卻是鐵板釘釘的事情。
姜維和他麾下這支蜀軍精銳要怎麼處置,對於鄧艾等人來說實在是個大問題。無論是諸葛緒還是鄧艾,回營之後都在思考後續的仗該怎麼打。
正當諸葛緒被姜維耍弄的同時,蜀國這邊的增援卻到了。
姜維在前往陽安關的路上,遇到了劉禪派來支援陰平的廖化和他麾下數千兵馬。在得知陰平橋頭失守,魏國隴右兵馬南下陰平之後,廖化也不含糊,與姜維合兵一處,一同前往陽安關。
很快,蜀軍前出的斥候就來稟告,陽安關已經失守,隨處可見魏軍斥候。得知此事後,姜維也是無可奈何。
陽安關丟了,也就意味著漢中已經丟了。眼看事不可為,姜維在與廖化等將領商議了一番之後,只好帶著蜀軍精銳進入離自己最近的白水關。
考慮到山路崎嶇,關隘之中存糧不多,蜀國國力孱弱。
姜維覺得如果在此地禦敵的話,一旦糧秣無法從後方送來,都不需要鍾會動手,守關的蜀軍餓都要餓死了。
況且白水關城小,無法容納重兵,這裡防守要採取“分兵據守,層層阻擊,多線埋伏”的方法。蜀軍新敗還丟了漢中,人心浮動之下,一旦分兵,很難保證不出現“進步之人”。
蔣舒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於是姜維只好帶著所有蜀軍繼續南下,退到漢壽,權衡利弊之下,又從漢壽退到劍閣!
劍閣是從東面入蜀的最後一道關隘,再往西就是成都平原了。對於姜維來說,成都那邊的糧秣,平安高效送到劍閣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這條戰線雖然是蜀國最後一道防線,卻也是最堅固最穩妥的防線。
姜維決心在此地攔住鍾會所率的十多萬魏軍主力,一兵一卒都不讓他們穿過劍閣!
很快,得劉禪之命,從南方而來增援陽安關的張翼和董厥,也帶著本部人馬抵達劍閣,蜀軍主力集中,兵力也變得雄厚起來了。
擊退鍾會或許很難,但守住劍閣卻是易如反掌。
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其雄關天成,再加上距離成都相對較近,精兵也匯聚於此。
因此姜維打定主意,在此擋住魏軍主力,一定要給鍾會一點教訓。
蜀軍的動向,自然是瞞不過天天都放出探馬偵查軍情的鐘會!
得知白水關一夜間走得人去樓空,鍾會大喜過望,派兵佔據白水關。
隨後姜維放棄漢壽繼續後退,鍾會就跟著帶兵佔據漢壽。最後兩軍在劍閣對峙,打得很有默契。
不知道鍾會到底是怎麼想的,或許是敬佩姜維的人品和能力,也可能只是心理攻勢,他居然給姜維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勸降信。
勸降信是這樣寫的:公侯您文武全才,超世謀略,功揚巴、漢,聲播華夏,遠近無不推崇。每每思念以往,我們同朝共沐大魏教化(姜維曾經在魏軍中擔任軍官),吳季札、鄭子產的友誼,可用來譬喻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封信寫得十分露骨,絲毫不忌諱表達對姜維的崇敬之情,希望姜維能夠投降,和他鐘會同朝為臣。
然而,鍾會的熱臉卻貼了冷屁股,這封信送到劍閣以後被姜維已讀不回,如同石沉大海一般。
外人都看得出來,姜維似乎不太瞧得起鍾會。
……
前線的變化,鄧艾一直都在關注。
平心而論,鄧艾打仗還是很厲害的,而且他也看出來了,鍾會壓根不可能突破劍閣!
要破劍閣,就只能等著姜維投降,除此以外,壓根就沒有別的辦法。
所以,要入蜀的話,就只能出奇兵。
深夜,鄧艾還在看地圖,有一條介於“能走”和“不能走”之間的小路,引起了他的注意。
姜維放棄了白水關,而白水關,則是連通陰平橋頭和陽安關、劍閣之間的三岔路口。很顯然,如果白水關還在姜維手中,那麼蜀軍理論上是可以反攻陰平的。
論實力,姜維麾下蜀軍在這裡也未嘗不能一戰。
陰平這裡,有很多路都可以繞過劍閣,直接抵達涪城。既然白水關拿到了,那麼魏軍走小道,就不怕被姜維端了陰平橋頭。
所以,只要走通這條路,那就……贏了!
鄧艾頓時心中火熱,他看到了蜀軍防禦圈的破綻!
以及出兵的時機!
“我今年已經過了花甲之年,時日無多了。再不搏一搏,此生便潦倒而過,愧對先祖。”
鄧艾坐在軍帳中的桌案前,長嘆了一聲。他在心中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