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以後的更新時間,改在中午12點,畢竟凌晨這個更新時間太陰間了。
然後做一點點小科普,雖然我有很多話想說,但是在努力剋制說廢話的慾望,也就是避免與讀者爭論對錯輸贏。
魏晉交替的時代,這是一個怎樣的世道呢?我想透過以下幾點來說:
1、完全人治,不存在絲毫法治要素的政治環境。
2、先軍主義模式的財政與編戶齊民傳統稅收之間的來回搖擺。
3、已然奪權成功的世家,及未意識到自己已經奪權成功的窮折騰。
4、商品經濟的極度萎縮與莊園生產效率極度提升之間的魔幻錯位。
5、名望優先,精神墮落,趨炎附勢的整體社會氛圍。
我一條條來說,不一定在這篇說完。
第1點很好理解,不過還是要具體展開說說。
在這個時代,因為生產力和戰亂的關係,法治的成本極高!高到什麼程度呢,無法想象。
因為造紙術的不成熟,要推進法治,那麼種多少竹子做竹簡都不夠用的。其他麻煩就不需要多說了,任何一件技術細節都是攔路虎。
就好像一張紙上幾乎全是黑,有人問哪裡黑,那就沒法回答了。總之,到處都是,揪住某一項沒有意義。
朝廷(包括魏吳蜀都是,蜀國情況稍好也是人治的因素)對於地方上的事務,管得很少,就說最簡單的:沒有足夠的“公務員”去辦事!
為了維持穩定,只能依靠地方大族去處理那些麻煩。為了打仗,一切以穩定和大局為主。
第2點,估計就會有人看不懂了。
先說先軍主義財政,顧名思義,就是一切以打仗為主。收稅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仗,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收稅就沒有什麼固定章程可言,能多收就多收。
這就導致傳統的編戶齊民,收自耕農稅收的模式變得很不穩定。換言之,就是因為一郡一縣的戶口變化太大,傳統模式已經沒什麼好折騰的了。
所以,朝廷籌措戰爭物資,偏向於屯田收集軍糧,世家大戶上供(為打仗出人出力),以及鹽鐵等生活必需品專賣等等。
什麼自耕農稅率10%,什麼縣吏去農戶家收稅之類的,嗯,這種想象的情況與現實相去甚遠。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