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隊

第184章 十萬軍魂(下)

史迪威將軍,依然是帶著美國西部牛仔式的野性與幹勁,在同古城戰役失敗後,這位三星中將,又重新規劃曼德勒大會戰,計劃集結二十五萬中國和英國軍隊,以曼德勒這個城市為依託,和日軍主力決戰。英國軍隊依然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依然是和敵人稍一接觸就潰不成軍,依然是向中國盟軍提供著只會讓人更加撲溯迷離的情節;中國軍隊依然層層佈防;渡邊正夫和他帶領的五十六師團,在這片盟軍已經失去制空權,再也無法動用偵察機進行大面積搜尋的情況下,依然不動聲色的隱藏在黑色迷霧之下。

而戴安瀾、高吉人和周之再,這三個二百師最核心的高階軍官,他們每天面對地圖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他們誰也沒有說,但是這幾位身經百戰的職業軍人,都在對方的臉上,看到了濃濃的擔憂。因為他們都明白,神秘失蹤的五十六師團,就是一把說不定已經悄悄移到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而這幾天日本軍隊更是一反常態的平靜,更是讓戴安瀾他們這幾位已經心生警惕的高階軍官心裡,感受到了一種山雨欲來前,最可怕的平靜。周之再參謀長,更是在一次夜觀天色時,輕嘆出了他們所有人的心聲:“真是天之將明,其黑尤烈啊!”

出於優秀軍人對危險的敏銳嗅覺,出於對軍隊和國家的絕對忠誠,最後二百師,還是向已經飛抵苗眉,指揮遠征軍緬甸作戰的蔣介石發出了電報……小心敵人五十六師團偷襲臘戌!

臘戌不僅是遠征軍背後最重要的軍火儲藏基地和中轉站,也不僅僅是滇緬公路的門戶,更是他們這批人數高達十萬的遠征軍,返回中國的必經之路!人數僅僅十萬的遠征軍,在沒有英國“友軍”全力參戰的情況下,想要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戰勝敵人四個師團,幾乎絕不可能,但是不管緬甸戰局如何發展,只要他們能牢牢拱護住臘戌,遠征軍最不濟也能全師撤回中國!

看到戴安瀾傳送過來的電報,以一國元首身份,親臨緬甸戰區的蔣介石笑了,“這個安瀾啊,他打起仗就會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敵人身上,算一員難得的虎將。但是過於專注區域性戰場,往往就會失去大局觀。現在安瀾能向我提出小心防守臘戌的建議,大有長進!”

事實上,蔣介石身為一位身經百戰,最終一步步走到權力最巔峰,靠軍隊發家的元首,作為黃埔軍校的開創人兼校長,他早就看出了臘戌城對遠征軍的重要性,並且對後方負責防守臘戌這道遠征軍生死命門的第六軍軍長甘麗初下令,必須確保臘戌安全!

同樣看出事態緊急,嗅出危險味道的人,還有史迪威!

史迪威錯誤的估計雙方實力,做出了在現實中也許根本無法實施的會戰計劃,這是因為中國統帥部本來就給了他“三個中國師就可以對付一個日本師團”的錯誤情報。評心而論,拋開因為情報錯誤而造成的判斷錯誤,這位美國三星中將,絕對有著最超卓軍事才能。

或者說,這位有資格成為“亞洲戰區副司令”的三星上將,如果給他準確的情報,給他完全的指揮權,他真的有資格打勝這場戰爭!

四月二十一日,日本五十六師團突然東進,攻陷樂可城,第六軍五十五師這支負責防守的部隊全線撤退,致使東面戰區出現一個巨大缺口,史迪威接到這個訊息後,看著地圖只沉默了一個小時,就突然連夜駕車趕往臘戌。

史迪威帶著滿身的風塵赴赴,趕到第六軍司令部時,軍長甘麗初卻並不在司令部,當史迪威在副官的帶領下,找到這位軍長時,看著房間裡的一切,已經三十多個小時沒睡,更在戰場上來回奔波的史迪威,臉色一下變了。史迪威沉默了很久,才伸手指著甘麗初,道:“你可真忙啊!”

身為第六軍軍長,身為防守臘戌,為遠征軍守住生死大動脈的司令官的確很忙。但是他的忙,和在前線浴血奮戰的戴安瀾師長、杜聿明軍長絕不相同,甘麗初現在正穿著一身舒適的睡衣,嘴裡叨著一支美國進口的捲菸,忙著和幾個部下打著麻將。面對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史迪威將軍,看著他一片鐵青的臉色,甘麗初經過片刻的驚愕後,他迅速反應過來,給坐在自己面前的幾個部下略一打眼色,那些心開九竅,行軍佈陣也許才能平平,巴結上司察顏觀色投其所好,卻個個是行家裡手的部下,立刻全部站起來離開了房間。

“這不是史迪威將軍嘛,您要到臘戌怎麼也不事先通知下官一聲,招呼不周還請見諒啊!”

聽著甘麗初的話,看著他那張已經揚起最“真摯”歡笑的臉,史迪威伸在半空中的那根手指,都開始哆嗦起來,“通知一聲?你不要告訴我,你連五十五師師長陳勉吾擅自撤退,丟了樂可城都不知道!”

甘麗初軍長愣住了,雖然已經過了一天,但是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手下心腹愛將,陳勉吾在未接命令的情況,面對敵人全力猛攻,臨陣怯戰擅自退軍,將樂可城拱手讓給了敵人。如果知道的話,就算他駐守的臘戌城是在後方,不會受到敵人攻擊,他也會事先做好準備工作,擺足忠心愛國的名將姿態,又怎麼可能讓史迪威看到自己穿著睡衣,和部下一起打麻將的畫面?

甘麗初嘴唇蠕動了半晌,就在他的腦袋裡還沒有找到解釋自己失職的理由的時候,史迪威已經摔門而出。

“將臘戌戰略重鎮交到甘麗初這樣的人手裡,無異把自己的脖子套到了絞索的裡面,我命令立刻查辦第六軍甘麗初,選擇真正有為者,接替其位。為正軍法,槍斃臨陣怯戰,率領部下撤退,將我東側戰場後區,暴露在敵人面前的第五十五師師長陳勉吾!”

史迪威畢竟只是美國人的三星中將,而不是中國人的。他雖然態度強硬的下達了這個命令,但是這道命令傳到蔣介石的手裡,經過這位真正掌握遠征軍的最高統帥授意,被打折執行,第六軍軍長甘初麗受到了申斥,他本人態度誠肯的對自己進行了批評,並做出下不例的保證;至於臨陣怯戰,擅自撤出陣地,把城市拱手讓給敵人,更給敵人東線突入,開啟一扇大門的陳勉吾師長,則是被責令戴罪立功,率領部隊返身去奪回失陷的樂可城!

面對這樣的現狀,史迪威只能連連搖頭,這位充滿西方冒險精神,更擁有一位戰略大家眼光的三星中將,心裡不由湧起了一種根本無力迴天的感覺。

也就是在這一天,英國軍隊又一次在沒有通知友軍的情況下,擅自從正面戰場上撤退,將中國軍隊的側翼,暴露給敵人。這還不算,英國軍隊撤退的時候,甚至在曼德勒大橋上安裝了炸藥,一旦他們引爆炸藥炸燬大橋,根據史迪威將軍要求,陳列在附近,準備打一起曼德勒會戰的中國軍隊,就會失去後撤的通道。

面對中國軍隊和英國軍隊的舉動,史迪威真的已經無話可說。在這天晚上,史迪威給美國總統寫了一份報告。這位眼光不俗,更因為年齡與閱歷的關係,比雷震、戴安瀾、周之再、高吉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三星中將,一語就道破了緬甸戰場上的利害關係:“緬甸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並沒有特殊的地理價值,也沒有什麼必須拼死保護的寶貴資源,在這片土地上,英國人只不過有三個師防守罷了。英國人不願意,也不會在這裡和日本人拼死作戰,他們實際上早就在地圖上,把緬甸這塊殖民地一筆勾消了,這也是英國一直不願意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協助作戰的主因。而他們最後之所以點頭同意,不過是希望中國軍隊能夠接替他們的防線,讓他們可以更安全的撤出緬甸,進入印度罷了。”

“英國人根本無心戀戰,為了儲存實力,所以他們才和敵人一觸即潰。而中國人,之所以遠征緬甸,也不過是為了保護滇緬公路,使他們每個月都能透過這條公路,接收到五千噸以我們美國為首的諸國,提供的援華物資罷了。他們也不可能為了英國的利益,而在緬甸戰場上拼死作戰,也就是因為這樣,未接命令就擅自撤退的將領,才沒有受到重責。”

寫到這裡,這位三星中將,對緬甸戰場,做出了最後的評判:“事已至此,無論我如何努力,緬甸戰場的全盤失敗,必不可免!”

而四月二十八日,史迪威的判斷,得到了最有效的回應!

就是在這一天,在盟軍地盤上已經失蹤了十幾天的五十六師團,突然出現在臘戌以北二十公里的南泡山谷!這支赫赫有名,擅長在戰場上創造奇蹟的“龍師團”,在他們精通叢林山地作戰的渡邊正夫師團長帶領下,脫離後勤補給線,弧軍深入連續突破十幾道關卡,進行了一次一千五百公里的戰略大穿插。最後奇兵突出,帶著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坦克部隊為先鋒,對臘戌城發起了突襲式進攻!

部下丟了戰略重地,足足過了一天還不知道,還穿著睡衣和部下一起打麻將,最終卻只受到申斥處罰的第六軍軍長甘麗初,他能帶出什麼樣的兵,能訓練出什麼樣的部隊?

面對日本重炮團猛烈的炮火,猝不及防之下,不知道有多少軍人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就倒在了血泊當中。絕大部分士兵連軍裝都沒有穿好,他們聽到炮擊聲,聽到敵人對城市發起集團衝鋒的喊殺聲,他們最直覺做的事情,並不是拿起武器立刻投入戰場,而是跌跌撞撞的向後逃跑,不管怎麼樣,在他們的身後就是國門,只要他們逃進了叢林和深山中,一路向東逃竄,總能回到中國!

只有極少數士兵,在低階軍官的帶領下奮起抵抗,但是沒有統一的指揮,沒有高階軍官坐鎮全域性,隨著日軍坦克團的衝鋒,這些區域性抵抗的槍聲,被迅速鎮壓下去。

至於那位面臨大陣,還能從容不迫,用打麻將來彰顯名將風範的甘初麗軍長,在臘戌遭遇攻擊的第一時間,就逃到了畹町,然後這位軍長髮揮出軍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特色,又搭乘絕對沒有穿著睡衣舒適的裝甲車,馬不停蹄的連續後撤了三百公里,直接逃到了中國境內的保山。估計日本軍隊再能徵擅戰,也不可能在短時間打到這個位置,甘初麗軍長,才終於停止了自己的亡命遠征。

面對這樣的敵人指揮官,只用了幾個小時,渡邊正夫就帶領他擅於創造戰場奇蹟的“龍師團”,打破第六軍的防禦,將一面膏國旗,升到了臘戌城的上空。

當渡邊正夫將勝利的捷報,透過電臺傳送到司令部時,已經平靜了幾天的日本軍隊,幾乎同時向中國遠征軍發起了猛攻。

中國遠征軍已經陷入面對強敵無法攻克,就連後退,撤回中國的路路,也被截斷的最可怕境地!事已至此,三面被圍的盟軍,只剩下最後一條路,那就是從唯一沒有被日軍包圍的西側,撤入印度境內。

面對後路被斷,補給中斷,被敵人三面包圍,再無力迴天的情況,中國遠征軍,英國軍方,還有史迪威將軍這位有名無實的指揮官,無論如何也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了。

直到這個時候,英國軍隊的司令官,亞歷山大才掀開了他們的底牌:“現在日軍已經攻陷臘戌,盟軍三面受敵,我大英不列顛帝國政府出於人道立場考慮,允許中國軍隊攜帶武器裝備,撤退到印度避難!”

出席這也許是最後一場聯軍會議的杜聿明軍長,當他透過翻譯,終於聽明白亞歷山大司令官說的話時,這位身經百戰的軍人愣住了,他真的愣住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