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衝獎,選片人要自己聯絡,要奔波在電影節之間跑獎。
準備工作到了這一步,他其實還有猶豫。
因為他可以選擇只用研究生這段時間,研二準備,研三跑獎,獲獎就賺了,不獲獎拉倒。
只是隨著瞭解深入,沈善登認知受到了一定損傷。
畢竟,想要獲獎,基本的人設不能少。
要海外評獎,不管是拍的電影,還是主創要說的話,都要迎合西方敘事,讓人家感覺自己贏麻了。
沈善登嘗試了一下,發現,犧牲太大了。
他想贏!
不能贏,和殺了他沒有區別。
萬一被打上了什麼標籤,以後要被打入另冊。
他又不是大院子弟,走到這一步,基本上一輩子完了。
因此,沈善登果斷跑路。
並得出結論,海外衝獎之路狗都不走。
而想要在導演這個職業上入行,大概有三條路。
一條是國內學院派道路,吃端碗罵娘,國內財政飯;
一條是海外衝獎,吃罵娘飯,靠外國財政;
第三條是面向市場,吃觀眾百家飯。
國內學院派道路,屬於最先被沈善登排除的。
這條路在導演系手裡。
沈善登只能說半路出家,學的是電影管理,但不是嫡系。
而這些老師、系主任,有自己的孩子,有朋友的孩子,有情兒,有弟子,可謂是僧多肉少。
如甯浩算是一步步從短片拍到了長片,有兩部還可以的故事片,《瘋狂的石頭》專案中影給他找錢,也走不了青年導演基金的路子,從港島那邊找的錢。
這些財政基金,一個蘿蔔一個坑,連韓三平都沒有好辦法。
《督公》也是走的正常投資渠道,青年導演基金之類的,今年的已經分完了,只能申請明年的,要走流程,在流程中,慢慢等吧。
三條路,看似有三條,其實對於沒有背景的沈善登來說,只有一條。
那就是服務觀眾,面向市場。
不過雖然放棄了走海外衝獎之路,但是這次淺嘗輒止的嘗試,宛若一場意外的糞坑潛泳,讓沈善登有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逆練一下,某種意義上也是無比寶貴的財富。
轉向服務觀眾的道路後,沈善登重置了《督公》的劇情。
從架空變成了立足於真實歷史,放在嘉靖年間。
但因為最初奔著海外獲獎,不可避免,存在缺陷。
《督公》內容主創第一次會議。
就在北電找個一間空教室。
“字研!”
首先,沈善登在黑板上,寫上了“字研”兩個大字。
“一個專案,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文字工作,這項工作,投入小,但是產出大。”
“所以《督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字研,在文字上進行研究,在劇本上下功夫。”
“讓劇本回歸應有的地位吧!迴歸一劇之本吧!編劇的才能和作用不應該被埋沒!”
“我們有兩支團隊,一個是線下團隊,另外一支是線上團隊,一些暢銷網文的作家,會在情緒拉扯、爽感提升,以及武功設定上,給我們充當顧問。”
“隨後還有明史專家加入團隊,充當我們的歷史顧問。不管是文學劇本還是拍攝劇本,我只有一個要求,節奏流暢,劇情暴爽。”
沈善登對三個跟組編輯提出要求。
這三個編劇,都是中戲、北電在校生或者應屆生,嫩的出水的年輕人。
他不需要經驗多麼豐富,他需要聰明、渴望證明自己、願意奉獻、有一定服從性和團隊精神。
深圳。
吳京正照著太陽燈養傷,他身上有大傷,在港島工作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下,特別受不了潮溼環境。
不過今天,有一位從bj來的客人,送來了一封信。
吳京看著封皮,愣住。
“想明白電影的意義嗎,想真正的.在大銀幕上頂天立地嗎?”
“yes or 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