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娛唯一太陽

第2章 一曲驚四座

韓三平激動之後,很快冷靜了下來。

即將成為中影的掌舵人,又負責主持市場框架方面的改革。

不只是在國內,他要是願意,點名哪個好萊塢一線明星,轉頭好萊塢六大能把人打包給他送過來。

韓三平深知,這不是他多厲害,而是他後面站著13億人的龐大電影市場。

他能堅持住,那麼他就可以說一不二。

好萊塢巨頭ceo,來到中國要先向他覲見。

如果他不能守住,不只是好萊塢,連內部也會殺過來。

光是資產重組,市場化改革,就有太多利益了。

韓三平欣賞沈善登,因為沈善登的文章確實寫的不錯,點出了中國電影當下的危險。

電影從業者確實普遍幼稚,一個個傻傻的把敵我矛盾,當成內部矛盾。

不談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僅僅從市場角度,好萊塢這樣的巨獸,早就對中國電影市場垂涎三尺了。

難不成,九十年代開始,港島那邊不配合,好萊塢幾乎免費的送上片子讓國內放映,是這些資本國家的電影公司心善嗎?

作為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掌舵人,他經歷過太多華而不實的提案。

沈善登連科班都不是,半路出家,幾乎不可能有能力掌握這個專案。

韓三平心有觸動之後,也只是微微點頭。

見眾人回應不冷不熱,沈善登有一點失落,但也只有一點。

《繡春刀之日月重開》這個專案,別說在當下這個時間點,就是後世,也很難搞出來。

沈善登為的是先以這個專案,把韓三平胃口吊起來。

然後再退一大步,獲得一箇中影組局,讓他拍電影的機會。

如果直接要求後者,就有點困難,但是先以一個億的專案把要求抬高,再來一個千萬的專案,這不就顯得合理了嗎?

反正中影手裡的資源,給港島導演糟蹋是糟蹋,不如培養他這個新生代導演。

對此,沈善登理直氣壯。

當然了,這並不意味著沈善登會輕易放棄《繡春刀之日月重開》這個專案。

恰恰相反,他傾注了很多心血,如果有可能拍出來,他肯定想拍出來。

只是,很難很難。

沈善登喝了口水,觀察完眾人表情,壓下心中思緒,介紹專案具體情況。

“電影的年代放在元末明初,是為了展現出明朝建立的磅礴氣魄。”

“主要角色有三個,有漢人也有蒙古人,我並不會強調他們的民族分別,主要是經濟屬性。”

“元朝包稅制下底層漢人和底層蒙古人是朋友,甚至蒙古人被壓榨的更慘,成為特色的奴隸品種。”

“劇情主線是三個主角加入錦衣衛的前身情報機構,在改朝換代中的階級躍升,牢牢抓住三個主角他們的成長,讓觀眾代入他們,獲得爽感。”

“在我看,當下我們的電影,沒有商業片和藝術片的區別,只有說人話的電影,和不如說人話的電影。”

“我雖然想展現大氣魄,但是不會強加給觀眾,而是聚焦於角色的成長。”

聽著沈善登的講述,韓三平翻著劇本,雖然他之前看過一遍。

劇本寫的很紮實很工整,節拍器也標出來了。

確實有點意思。

而且懂得規避一些東西。

沈善登繼續道:“以主角的成長,見證錦衣衛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見證情報機構,從暗中變成明面上的錦衣衛。”

“在我的描繪下,錦衣衛不同於傳統中的特務反派,而是傾向於褒義。”

“突出他們約束經過寬鬆的包稅制度,沒有國家觀念的地主士紳集團的作用。”

韓三平聽到這,在本子上寫了下來。

這裡不太好處理,和當下的氛圍有點背離。

如果中影投拍的話,要突出導演的主導作用。

不能讓人誤會是透過電影進行政策吹風,否則很嚇人。

沈善登也點到為止,沒有多談主題。

《繡春刀之日月重開》裡面,也太多和當下不同的認知了。

比如,元末明初,給人熟悉的感覺,並不是他搞對映。

不只是元末明初,連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國等等,都有類似的感覺。

這個敘事角度,和當下歷史認知大不相同。

有一種歷史認知,將西方走的道路制度唯一化,拿著結論來中國歷史找答案,削足適履,也即是“明末清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這其實是把資本道路特殊化唯一化了,後來教材上糾正了。

但在當下,沈善登的就事論事,也有點格格不入。

歸根到底,有些人不想承認中華的文明程度、社會化程度高,現代中國的一些痕跡在古代中國也能找到。

因為這會導向,近代西方的領先才是偶然。

沈善登把主題一帶而過,掠過了這個敏感點。

“我設計的第一個劇情高潮是主角三人加入情報部門,加入朱元璋的團隊,個人命運改變,告別了被壓榨的命運。”

“第二個高潮,是曾經被士紳看不起的小角色,融入到了時代洪流之中,在大一統中發揮作用。”

“第三個高潮是明朝建立,攻克大都,實現南北一統。”

“第四個高潮胡俗成風的北地,恢復華夏衣冠,展現出中華民族是一家的大團結。”

“然後是暗處的情報機構,走向了明處,錦衣衛正式成立。”

“隱藏的情緒點是謳歌明朝,透過恢復華夏衣冠來體現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只要做出四重高潮,片子絕對不會差!”

“這樣的大片,只要一個億成本,太值了!”

沈善登說完,再度悄然觀察眾人表情。

他站在會議室前頭,師弟周奇峰在一旁幫助他投影。

會議室不大,但不顯侷促,是北影廠辦公樓裡一個不錯的房間。

裝置齊全,牆角立著一臺電視,旁邊是一臺投影儀,還有個vcd。

當沈善登喊出一個億製片成本,早就看過策劃書的眾人,也是齊齊心頭一震。

“電影處女作,怎麼敢的!”韓三平的秘書在心中不由吐槽。

製片部負責市場方向的領導質疑道:“這個專案聽著不錯,但是一億成本有點高了,你沒有成功經驗。”

沈善登連忙解釋:“製片成本規劃書我做的很詳細,按照計劃執行,絕對能做好,在我看來,劇組主要是管理工作,而我學的就是管理。”

沒怎麼說話的韓三平有點失望。

沈善登沒說錯,如今中國電影市場處於低谷。

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陳凱歌《無極》、馮小剛《夜宴》等古裝大片遭遇口碑和海外市場雙重滑鐵盧。

他推動大片戰略,但面臨危機。

急需新思路和新人才,成熟的古裝大片模式,也需要找尋新的出路。

但他更希望是陳凱歌,拿出這樣的專案。

可惜陳凱歌在《饅頭》之後,傷了,去舔舐傷口去了。

至於沈善登,沒有工作經歷,這麼大個專案,除非他瘋了,否則肯定不可能交給沈善登。

專案,韓三平是看好的,但是需要沈善登交出來。

韓三平道:“你有沒有考慮,把這個劇本拿出來,找個大導演拍?”

這不是毀了嗎?

沈善登直言不諱:“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要明白我們的文化是什麼,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的,都要有所瞭解。”

然後反問:“廠長,請問你用港島導演,是真的覺得他們能拍好嗎,還是我們沒有人才可用呢?”

“我這樣的敘事,充滿民族自豪感,你覺得誰能拍出來?”

韓三平一下子沉默了。

這種敘事的電影,恐怕也只有沈善登這樣的年輕人能做出來。

指望五代導演,還是指望拍什麼都是社團黑幫的港島導演?

或者六代那些被新浪潮理論忽悠傻的?

累了。

韓三平心有點累了。

數了數,還真找不到正常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