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娛唯一太陽

第59章 黃金時代(24)

在這個圈子,有個知根知底又純的女朋友,是件快樂事。

因此,大蜜蜜的陸青鸞,沈善登下了一份力氣。

經過他多番指導,狠狠教育,持續pua。

再加上大蜜蜜不斷反思,感恩戴德,以最佳狀態完成了角色。

不過沈善登深知自己和黃力是不同的。

他的批評是有讓對方進步的,是有理有據的。

劇組運轉得越來越順利,幾乎不見突發問題。

樣片審看,更是保持一週零瑕疵。

膠片電影拍攝的特點,每天都要進行樣片審看。

不管是無錫還是橫店,劇組當天拍攝結束後,由場務和製片組司機將拍攝完的膠片,用暗盒小心打包,避光防震,連夜驅車送往上影廠。

光靠監視器和裝置無法保證不出問題,只有洗出來,檢查演員表演、曝光、色彩、穿幫等等,才能決定是否需要補拍。

開始進入陳坤的集中戲份,也是這部戲的戲眼。

《督公》最初是海外衝獎劇本,純架空,轉為商業劇本後,沈善登錨定了真實歷史。

商業劇本,也是經過幾次改動。

最初是從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開始,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陳默成為督公結束,共21年。

然後陳默的每次關鍵升遷,都與重大歷史事件緊密相連。

武宗駕崩、大禮議、火災、宮變.為陳默提供機遇,也帶來考驗。

職位歷任小火者,長隨、奉御、御馬監監丞、少監、掌印,司禮監隨堂太監、秉筆太監、掌印太監。

明代宦官典型的晉升路徑,符合明代太監從入宮到頂尖職位掌印太監,通常需要二三十年的現實。

最初版本“武宗之死”貫穿始終,這樁懸案成為陳默理解宮廷黑暗、皇權脆弱性的第一課,

後期陳默窺見同樣南巡遇險,被大火追著跑的嘉靖,心生震盪,開始調查相關的疑點。

對於皇權,什麼是皇帝的理解,陳默不斷髮生變化。

權力的認知也在變,最後的答案,是過程。

過程才是真正的權力。

皇帝看似高高在上,但是隻要在關鍵時刻,安排疏忽職守的官員,再讓太醫館多幾個醫術不行的太醫。

不需要誰去主動做什麼,只要被動、消極。

稍微遇到意外,皇帝死亡機率大大提升。

第一版,展現了明代中後期皇權、宦官、文官三者之間複雜的制衡關係,以及個體在龐大體制中的掙扎與宿命感。

沈善登沒采用這版的原因,是因為失焦。

歷史厚重感過於沉重,而且視角太高,淡化了陳默“不斷升級”核心主線爽點。

過於偏向宮廷政治的黑暗。

嘗試過沖獎之路的沈善登,還嗅到了臭味。

哎,制度,哎,人性,哎,體制

雖然沒有原罪化,但也有點油膩,有一種“我在探討很嚴肅的事情,觀眾應該支援我的感覺。”

簡單來說,醋有點多,餃子少了。

最重要,不是正餐!

沈善登前世是觀眾,從觀眾來說,看電影是消費娛樂的,不是去上課的。

而且看電影,是要花錢的。

五十塊一個人,要出門,要約上朋友,帶著家人,還有其他消費。

絕大部分的觀眾,是想要享受生活的,娛樂的,不是受教育,也不是去戰鬥的。

一些女性題材的電影,為什麼開始票房還可以?

因為國內觀眾很單純,不知道什麼叫做狗哨,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惡意。

慢慢的,大家感受到惡意了。

這不是在展示個性,是在宣誓,甚至是要把所有人,不管男人還是女人的生活,全部一把幹掉。

明白這一點,觀眾就繞著走,甚至形成反向指標。

某個群體不罵,就不看。

沈善登從衝獎視角出發,把臭味去掉。

再從觀眾視角出發,提升娛樂性和爽感,就有了商業拍攝版的《督公》。

從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十六年,生活化,以陳默升級、升職為主線,淡化了宮廷陰謀還有制度思考。

這樣,很吃演員演技。

好在陳坤演技足夠,甚至有點過了。

“坤,收著點。”

沈善登提醒陳坤:“正常演就行。”

陳坤過於適合太監,而且他危機感又強,鉚著一股勁。

有點沉浸角色。

走路儘可能無聲,不走在路中間,靠邊。

不過這不符合沈善登的要求,明朝太監不同於清朝,只是沒了蛋蛋,並沒有割雞。

太監製度是什麼?

是為了服務於皇帝制度,為了穩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