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

第58章 很難讓人不崇拜

古斯塔夫詳細解釋了他們一開始為什麼會選用省力滑輪組吊運炮彈,而非電動機——

這並不是偷工減料,實在是炮管升降太慢,導致其他並行的環節加快了也沒用。

其他活先幹完了,也得眼巴巴地乾等著,等炮管慢吞吞放平,才能操作後續環節。

但現在魯路修提出了新的場景,新的需求,這些問題就值得商榷了。

魯路修斟酌了一會兒後,點評道:“你們之前已經有所準備,那倒是不錯,省了很多前期工作。只不過現在情況和需求有變,我們要的不再是跨海峽炮擊對面的城市。而是靈活部署、近岸阻止敵方戰艦的炮擊。

所以,大仰角功能倒是可以省略了,俯仰機也可以極大簡化。我們仍然只需要和戰列艦上一樣,最大仰角20度左右就行。射程指標也可以極大放寬,從46公里縮回30公里以內就行。

這種情況下,你們能不能造出‘可以不用把炮管放平回水平角度、直接在10度或者20度仰角下就裝彈’的裝填機?因為如果能省掉放平炮管、再重新揚起炮管這個最費時的環節,射速就能極大提升了。而揚彈環節加入電動捲揚機的話,也能比人力滑輪組快得多。”

魯路修一邊說,一邊還在草圖上用鉛筆寫寫畫畫,作些示意。

饒是古斯塔夫非常專精本業,也不由看得心馳神往。

且不論這位上尉的細節設計能力如何,至少他對技術方向的指導是非常精準、遠見的。

他能輕易看出問題的瓶頸癥結所在,然後儘量利用手頭現成的資源,圍繞著短板彌補。

這種技術專案統籌能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古斯塔夫稍稍評估了一下,又神色肅然地拿起電話請來專業的專案經理、核心工程師,大家一起討論了一番,才得出一個結論:

“魯路修上尉,您的意見確實有可能做到,也能讓開火速度提升數倍!不過這麼做也有一些難點需要解決,還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代價。”

魯路修:“先說代價吧,我想應該都能接受。”

被喊來的技術負責人便一條條列舉:“艦炮的身管壽命一般在200~300發,然後就會炮膛燒蝕精度下降。改為列車炮後,原本射速下降,炮管冷卻環境變好,可以精度射800炮。現在重新提速了,壽命會再次縮短回300發……”

魯路修:“這些都無所謂,這都是成本問題,相比於戰果和勝利,錢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不就是加錢多買耗材麼,軍方願意掏的。

克虜伯的人又提了幾個點,要加些東西,比如“20度仰角裝彈”需要專門的坡度滑軌,還要可折迭以便開炮前挪走。

這些也都能解決,加錢就好了。

討論到最後,只剩下極個別卡點——主要是填彈的最後一步,炮彈都已經在滑軌上放好了,本該由一群炮兵用人力舉著推彈杆,把炮彈平推進炮膛。

但現在改成了坡度裝填,炮彈要斜向上20度推,足足800公斤重的炮彈,靠人力斜向上推就非常困難了,多個人合力都容易出現意外。而且因為是斜向上推,滑軌上都不敢上太滑的潤滑油,要確保一定的摩擦力。

這問題說難也不難,但之前沒遇到過,也就沒解決過。

而魯路修只是看了一眼,就想起前世在嗶站看到的密蘇里戰列艦主炮裝填影片,到了二戰時,這些巨炮的裝填,連最後一步“推彈”,也都是靠電動機完成的。

“那你們就再加一臺電機唄,推進炮膛的那一步,也弄一臺專業的電機。揚彈機把炮彈吊運到位的時候,直接放在推彈機的擋板上,推彈機再往裡推。”

魯路修只是把前世看到過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顯得很是輕描淡寫。

但僅僅是這麼一句提醒,就讓克虜伯的工程師開啟了思路。

確實,已經專門用三節火車來服務一門大炮了,讓一旁的電機車多拖一些動力負載似乎也沒什麼。

揚彈機,推彈機,兩部電機搞定。

“這個建議實在是太好了,我們會按照這個思路去做的。這樣的話,我們能保證把開炮頻率再提升至少一倍!原本45度仰角的大炮,5分鐘才能開一炮,降低到20度後,2~3分鐘就能開一炮。再加上固定仰角推彈,1分半以內就能開一炮!”

克虜伯工程團隊簡單評估後,認為新的方案射速可以從戰列艦主炮的一成提高到四成,就是犧牲了不少射程,外加會增加一節車皮。

雖然和艦炮比射速還是有明顯差距,但已經很不錯了。在陸地上,非固定式的巨炮,能做到這樣已經是前無古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