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

第52章 要想兩翼齊飛,就得上列車炮

魯路修聽到這兒,才算是徹底理解,為什麼戰役全域性的態勢會打成現在這個樣子。

原來,在北線的友軍也這麼給力,吸引了敵人那麼多兵力。

他對著地圖思索了一會兒,請教確認道:“這麼說來,我們最終應該能夠和第4集的人在敦刻爾克和卡塞勒之間的某處會師了?如果按照戰前雙方各自推進60~70公里的進度來算的話。”

對於這個問題,卡爾少將卻無奈地緩緩搖了搖頭:“應該不可能,開戰以來,我們也向第4集了解了更多細節情況,他們現在打得確實有聲有色,但難處也只有自己知道。

他們現在發現一個很窘迫的問題:目前打得順利,是因為之前建造岸防炮等準備工作很充分。但開打之後,就沒時間一路進攻一路造岸防炮了。

帝國已經挑了射程最遠的岸防炮來安裝,但相比於戰列艦主炮的射程優勢,最多也就十公里。換言之,攻下奧斯坦德後再往西推進幾公里,就會離開我岸防炮的射程差掩護範圍。到時候敵人艦炮火力太猛,還是站不住腳。”

魯路修也是懂行的,師長說出這個理由時,他幾乎是一點就透,也就忍不住惋惜:“唉,如此看來,要想最後圍殲布軍,就得指望我們第6集一直打到敦刻爾克了……第4集攻克最外圍第一線的城鎮,以及牽制敵人,都是很好的,指望走完這段沿海的路,卻太難了。

估計最後還是得冒險,讓我們的海軍也想辦法孤注一擲……要是我們有更靈活的岸防火力就好了。”

這一刻,魯路修腦中首先想到的,是希佩爾將軍之前在奧斯坦德海戰時、跟貝蒂交火後,“假裝重傷”躲回安特衛普港的那支戰巡艦隊。

這絕對是一支隱秘的奇兵,只是目前還沒想到如何利用。

要是如今的德軍,就能跟地球上二十年後那樣,有列車炮用就好了。大口徑的列車炮,只要是k5級別那種280毫米的,要是能快速機動前沿部署,藏在濱海鐵路山洞隧道里,遇到敵人艦隊近岸炮擊就跑出來反制……那該多爽啊!

那不就等於是能翻版一場“安齊奧特快”麼。

這樣還能省掉目前這種“沿著海岸線往前每打十幾公里,就要重新構築岸防炮臺,抵禦海上的敵艦隊炮擊”的巨大浪費。

可惜,翻版不得,如今的德軍根本沒有列車炮。

或許打完這場戰役之後,可以結合戰役經驗和功勞,去遊說軍備部門高層,給克虜伯下單,研發一款能剋制戰艦的專業列車炮,將來也便於在海峽地區贏得主動。

魯路修依稀記得,地球上的德軍在一戰後期,甚至搞過130公里射程的“巴黎大炮”,那也是一種列車炮。但現在如果不要求那麼遠射程,只要最大射程50公里就夠用,提前到1915年造出來應該也不算難。

二戰時的k5列車炮是71倍徑、射程近80公里。縮短個十幾倍倍徑、並縮短30公里射程要求的話,提前二十年造出來絕無問題……

想到這兒,魯路修突然覺得這事兒可行性越來越高了。

如果炮本身不需要另外研發,搞個湊合版的先用著,有沒有可能在一個月之內搞定呢?

而且,有了第4集“有了岸防炮掩護就能順利往前推,離了岸防炮就推不動了”的實戰經驗教訓。

給克虜伯提要求也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魯路修覺得宜早不宜遲,便立刻獻策道:“我有一個想法,能不能把現有的戰列艦主炮單管存貨,稍微改改裝填機構,和現有的裝甲列車結合起來,給克虜伯下一個緊急訂單?因為從斯滕福德到敦刻爾克,可是有鐵路的……”

——

ps:戰役全域性比較宏大,只能花一章簡述一下另一路第4集團軍的進展和經驗教訓。

我也不可能專門去寫第4集團軍的戰鬥,就從主角和師長的對話帶過了。

其實也是為了借友軍的經驗教訓推進主角的佈局,並不是水文。

感謝大家的耐心,下一章就回到主角的作戰和佈局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