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真是太神奇了!居然就用這樣一招,在一個下午加一整夜的時間裡,打崩了凱默爾山背坡的敵軍重炮群!
居然還逼得黑格亂中出錯、腦子發昏對我們發起反衝鋒!簡直是找死!原本還以為,就算重創了敵人的炮兵,也得再花上兩三天攻下155高地,結果現在就攻下了!”
幾個小時後,當魯普雷希特公爵親自站上155高地,看著插在主峰上那面巨大的旗幟,心中一股豪邁感也油然頓生。
他情不自禁就發出了連番的感慨,也愈發堅信身邊這位少校實在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蹟的戰神。
魯路修少校,簡直就像是奉神諭而降世,總是能洞若觀火地提出一個個神妙的點子,一個個完美的創意,解決一場場艱難的戰役。
魯路修倒是沒有居功,他還恬淡謙退地提醒:“殿下,我們還是別在峰頂待太久比較好,畢竟這裡還沒有完全脫離敵人的炮火覆蓋距離。
我軍只是拿下了155高地這個主峰,整個山脊沿線,還有很多陣地,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徹底肅清。
而且,此戰更應該感謝一線奮死搏殺的將士們,尤其是倫德施泰特少校那個營。
他們不但一開始時滲透奪取了最初的幾條坑道、取得了相對靠近敵軍炮兵陣地的前沿觀測點。
後來還精準試用了炮兵測聲器,實踐了我這套新戰術,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最後他們還頂住了敵人的反撲,攻上了主峰,把旗幟插到了這裡。”
魯普雷希特公爵也聽得連連點頭。
憑良心說,倫德施泰特少校的第2突擊營,因為關係後臺不如馮.博克少校的第1突擊營那麼硬,之前戰役中的立功表現,始終是不如第1營的。
畢竟馮博克的舅舅是總參謀長,最容易立功的作戰任務都讓給他優先執行。還有魯路修這個當時的副營長,跟馮博克在一起,他那個營就更容易出彩了。
從一開始進攻巴約勒的時候,倫德施泰特的營就被優先分在了鐵路北側、靠近高地、更容易被敵軍炮兵壓制的方向上。
而博克的營當時在鐵路南側,地勢更平緩,遠離敵人炮兵,僅有的泥濘問題在冬季封凍後也解決了,當時博克的突破戰果可比倫德施泰特遠得多了。
沒想到戰役開始了快一個月,苦熬了那麼久的倫德施泰特,也終於到了收穫的時候。
防區靠北的他,當然會成為凱默爾山的主攻突擊營。他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就憑他最後攻上主峰把旗幟插進了黑格的軍部,再加上之前的苦勞,也該晉升了。
至於跟他並列的博克少校,人家之前功勞就已經不少,歷戰累積下來,差不多也都配升中校。
魯普雷希特公爵在權衡之後,便下達了兩道命令:
首先,從後方緊急調來兩個工兵團,給他們最多48個小時,要他們儘量不眠不休晝夜趕工,把被布軍轟爛了好幾公里的鐵路重新修好。
三天之內務必要重新通車、讓大軍可以把積壓在後方的軍備物資全部運到前線。
然後,公爵又火線簽署了兩項晉升令,並且上報總參備案,要將馮.博克少校和倫德施泰特少校都晉升為中校。
書面備案要花上好幾天,不過可以先電話通知、最後再補紙面歸檔檔案。
當天公爵就給參謀部打了電話,
經辦軍官聽說、要晉升的人裡有總參謀長的親外甥後,辦事效率極高,當天就敲定了。
但晉升之後,兩人的職務暫時不變,還是突擊營營長。
……
公爵安排工兵團修鐵路、並且給奪下155高地有功的一批軍官們晉升授勳的同時。
凱默爾山上的陣地爭奪戰,也還在激烈地持續著。
凱默爾山沿著伊普爾高地南側邊緣、呈東西走向綿延,整條山脊也綿延了近20公里。
當天上午奪取的只是主峰陣地,得手之後,軍隊朝著東西兩個方向撕開更大的缺口、肅清殘敵,至少還要打上一兩天。
不過這些都已經是“垃圾時間”,主峰被奪後,敵人的炮兵戰力就被徹底壓制住了,再也威脅不到下面的鐵路。
等大雪停下後,視野重新變得開闊,就輪到德軍重炮居高臨下直瞄壓制布軍炮兵。
此後的18~20日幾天,德軍果然按計劃,一邊奪取了凱默爾山剩餘險要,一邊日夜趕工修復了鐵路。
大雪在19日這天就徹底停了。
20日午後,第一列滿載著彈藥和軍糧、紗布藥品等物的補給列車,終於從阿爾芒蒂耶爾站出發,經過3個小時的行駛,順利將補給送到了靠近敦刻爾克前線的巴里亞第2師、第3師陣地上。
鐵路才剛修復,加上還有積雪,火車只敢開略低於30公里的時速了,但這都不重要了。
滿滿十幾節車皮、上千噸的物資運到軍前,當天就讓前線德軍回了一大口血。
原本西邊的法軍還試圖反攻切斷德軍這根深入的鐵鉗,在德軍機槍子彈和大炮炮彈變得充足後,法軍的反攻嘗試也全都成了笑話。
無數的重機槍持續猛烈開火,子彈就像不要錢一樣。105和150口徑的炮群,也開始肆無忌憚地潑灑彈雨,把反撲的法軍一群群炸翻在衝鋒途中。
這種時候,對法軍而言最明智的選擇,當然是立刻轉攻為守,別再做無謂地犧牲。
但可惜,受制於這個時代法軍落後的通訊條件、呆板的指揮體系,
前線部隊蒙受傷亡損失、發現事不可為後。要想層層上達,最終被高層將帥確認並改變決策,至少還要花上兩三天的時間。
戰時各種訊息滿天飛,那些不把士兵當人看的高高在上將軍們,哪裡能第一時間判斷前線傳回的“不是我軍不奮力,而是敵軍變強了”訊息到底是不是真的?萬一是士兵們想要怯戰偷懶呢?
不死傷個萬兒八千人,這種訊息就註定是確認不了的。也沒人能擔得起“明明還能進攻卻下令停止進攻”的貽誤戰機之責。
最終,西線戰場從卡塞勒到阿爾內克、沃爾穆一線,法軍的攻勢直到1月23日才徹底停止,白白又折損了上萬人。
而德軍在這一帶的前線部隊,也就是巴里亞第1軍下屬的第2師、第3師,在察覺到法軍的強弩之末狀態後,也果斷向後方求援增兵,
希望集團軍司令魯普雷希特公爵能批准進一步加強“西鉗”的兵力,向著海岸線穿鑿!
公爵也果斷遠端批准了這一前線將領的自行判斷,把後方能抽調的預備隊都抽調了過去,補防巴里亞第2、3師轉入進攻後空出來的防區。
而巴里亞第2、3師也立刻抓住時機,繞過敦刻爾克城,沿著敦刻爾克更西邊的方向穿插、最終在1月26日進攻到了敦刻爾克城西約20公里、北海海邊的小鎮格拉沃利納。
如此一來,雖然還沒攻下敦刻爾克這樣的堅城重港,但至少已經在敦刻爾克更西邊的濱海小鎮紮下了一個立足點!
徹底切斷了從伊普爾到敦刻爾克的整個大包圍圈裡的布軍、加軍、澳新軍團和阿三殖民軍,從陸路撤回法蘭克後方的可能性!
僅僅三天時間內就完成攻防轉換、並且再尋找薄弱點往前反攻推進20公里再奪一個小鎮。這樣的進攻速度,放在1915年已經算是非常迅猛了。
法軍和布軍沒能反應過來,也不能怪他們,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戰爭指揮節奏。
說句良心話,“西鉗”最後插到敦刻爾克更西邊、一直插到大海,這一系列操作,魯路修也沒機會介入——因為他當時還在操心伊普爾高地這邊的戰事,實在分身乏術。
從凱默爾山到伊普爾的戰局,跟西邊“西鉗”防守反擊打到濱海小鎮格拉沃利納,這兩部操作是由兩支部隊同時並行的。
魯路修留在“西鉗”的那個突擊營,倒是在剩餘的軍官帶領下,參加了戰鬥,也立了一些功,包括隆美爾這個副營長也火急趕回了前線指揮。
但魯路修本人實在是來不及趕過去,兩邊都需要他。(後文附截止到1915年1月26日的最新戰場形勢圖,更新雙方控制區範圍)
……
且不論西線的最新進展,且把視線拉回伊普爾高地的正面戰場。
1月20日,德軍徹底奪取了凱默爾山沿線的整條山脊後,次日便把德軍自己的重炮團,從山腳下拉了上來,部署到山脊南側的反斜面上,開始構築前進重炮陣地。
這整個過程也非常艱辛,當時大雪雖然停了,但地上的積雪仍然沒化。
在厚厚的積雪上,要把10噸重的150毫米加農炮拉上山坡,還沒有正常點的道路,實在是非常困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