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德奧等國也缺乏牽引卡車,因為它們都是貧油國。歷史上1915年在東線時,在巴爾幹的喀爾巴阡山區,奧利奧軍有過“一千名士兵拉拽一門重炮上山”的誇張記錄。
今時今日,在凱默爾山,地勢雖然沒有東線南側山區那麼誇張,但畢竟地上還有雪。
最終德軍花了整整350名士兵協力硬拉,才把k16型150毫米加農炮拉到山頂。這種情形,放在後世根本想象都想象不出來。
拽炮上山就花了一兩天,構築炮兵陣地又花了一天。
重炮團的新陣地,比之戰前往北推進了整整9公里,加上部署點位的海拔高度也變高了100多米,炮兵觀察哨的視野也更加清晰開闊了。
1月23號,德軍的150毫米加農炮,終於從凱默爾山頂,轟炸到了伊普爾城的東郊,並且封鎖了斯滕福德與伊普爾之間的鐵路小鎮波珀靈厄——
雖然布軍早就沒有鐵路可用了,在當初斯滕福德被攻下時,布軍的鐵路就只剩最後那一小截斷頭路了。
德軍重炮轟擊的這些位置,距離都已經超過15公里了。但德軍炮兵陣地的海拔,比伊普爾城還高出好幾十米,落差也能稍稍提升實際最大射程。
當德軍的第一批150炮彈落在伊普爾城東郊時,布軍上上下下終於徹底慌了。
……
1月23日夜,伊普爾城內的布國遠征軍司令部,整晚都燈火未熄。
只不過,平時這裡用的都是電燈,現在卻臨時換成了煤氣燈。
因為通往伊普爾城的輸電線纜,都被德軍的150重炮炮擊轟爛了,沿途至少幾十根輸電杆被炸倒,修都修不過來。
伊普爾全城都陷入了大停電,連總司令約翰.弗倫奇元帥,都只能用帶瓦斯罐的行動式煤氣燈照明。
所有人臉色鐵青,一些問題已經不容迴避了。
“大家覺得,帝國還要死守伊普爾高地麼?是否應該考慮往北逐步收縮、撤退,最後撤往敦刻爾克?”
總司令弗倫奇元帥知道有些話必須他先開口,否則下面的人是不敢提的。
離開伊普爾,基本上就相當於全軍撤退了。帝國的這次遠征,將以恥辱的全面失敗告終。
所有人裡,最“堅貞不屈”,也最急於找回場子和麵子的道格拉斯.黑格中將率先表示反對:
“我們不過是丟掉了凱默爾山,也丟掉了南側制高點沿線山脊。可突出部內部還有那麼多城鎮在我們手上,難道就要立刻放棄、不再爭取了麼?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撤退——帝國從開戰之初,就把軍隊派到了這裡,在伊普爾周邊經營了整整四個月,後方的船隊一直在運送軍需物資到敦刻爾克港、再鐵路轉運拉到這裡。
如今伊普爾周邊各個城鎮的倉庫裡,至少還存了150萬發各種炮彈!軍糧夠20萬大軍吃上兩年的!還有那麼多子彈、燃油、被服、帳篷、輪胎、菸草咖啡……所有補給物資庫存加起來,至少是百萬噸級規模的。
如果我們快速撤退,是把這些物資都燒了炸了,還是怎麼處理?難道不應該節節抵抗,儘量把彈藥打到敵人的頭上麼?
哪怕從現在開始,敞開了炮擊,24小時別持續炮擊別在乎炮管是否打廢,發現不了目標也炮擊!要是我軍拿出這種氣勢,死撐到封凍季結束、天氣轉暖環境變泥濘,也是完全做得到的!”
黑格中將的這番話,最終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實在是布國之前太篤定,為了死守這個突出部,在這裡囤了太多東西。
這也不怪他們,因為原本歷史上他們能守住這裡四年,巋然不動。要是沒有那麼多物資,如何能守得這麼堅決?
而花了四個月才運進來那麼多東西,想要在幾天內重新拉走,運力是絕對不夠的。
150萬發炮彈、好幾億發子彈、加上等比例配套的軍需!如果這些東西完全損失了,對於布國的整體國力,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打擊。
這裡所有人的仕途都會徹底終結。
弗倫奇元帥聞言,靜靜掃視了一圈左右,發現黑格等人眼神中還閃爍著希望上進的光芒。
是啊,那些相對年輕的中將、少將,反而比他這個元帥更期待上進。
元帥撤退了,無非退休,也沒人會清算他,大家都會留個體面。
可下面的人呢?他們原本這輩子都未必有機會晉升到元帥,大戰給了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們不希望失去。
“可是,敵軍的包圍圈正在越來越收攏。我們就算想且戰且退,也不能不提防因為某些突發情況,導致戰局急速惡化……”弗倫奇元帥最後丟擲了自己的擔心。
如果能夠確保不被完全包圍,且戰且走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面對元帥的這一擔心,大家也多是一籌莫展,沉默了許久也沒人拿出解決方案。
最終,也不知過了多久,遠征軍參謀長阿奇博爾德中將終於打破了沉默,用斟酌的語氣建議道:
“總司令閣下,我認為目前的形勢確實比較危急,但還遠沒有到會被敵人全面包圍的程度。
我們不知道敵軍的‘西鉗’進展到哪裡了,但敦刻爾克港堅固無比,有大量要塞炮臺和重兵把守,還可以隨時得到海路援兵,敵人肯定是攻不下那裡的!
再退一萬步,哪怕敦刻爾克有失,我們還有德潘訥和尼奧波特,這些濱海小鎮雖然沒有敦刻爾克那樣的深水良港,但停泊一下淺水船舶還是可以的。
帝國的皇家海軍天下無敵,有他們作為後盾,哪怕我們的陸上退路出現一些小意外,海上退路也能絕對確保暢通!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多堅持一段時間,等待轉機!
相比之下現在最重要的,是請大臣閣下向首相陳情,爭取更好的海陸配合,讓海軍派出更多近海炮擊艦隊支援我們,萬一出現變故,就第一時間派出大量運輸船,幫助陸軍轉移。”
阿奇博爾德參謀長的這番話,最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原本頹廢的弗倫奇元帥,也終於再次振作起信心。
如今還是1915年初,不存在空襲。擁有絕對制海權的一方,就是能做到確保沿海退路萬無一失。
既然如此,怎麼能輕言放棄呢?
現在該做的,只是陸軍不再往可能的包圍圈裡投入更多人。而海軍卻應該加大增援力度,竭盡所能配合陸軍。
“你說得很對,我這就聯絡倫敦。”弗倫奇元帥最終下定決心。
因為全城都停電了,原本需要市電電源的大功率遠端電臺都發報不了。司令部只好弄了一堆原本給小功率電臺用的鉛酸電池組,臨時串並聯改造,讓電壓電流能夠適配大功率電臺。
然後弗倫奇就向後方說明了情況,也表達了堅守的決心,只是要求海軍必須增援。
他的需求先經過了陸軍大臣基欽納伯爵,又轉達到了首相里,最後轉到海軍大臣沃頓。
沃頓非常重視,當天就召開了海軍會議,做出了三項部署:
首先把海峽艦隊的主力都調來,讓那些前無畏艦隨時準備支援敦刻爾克至尼奧波特沿海。對於逼近到沿海的敵國陸軍,進行遠端壓制炮擊!
只要敵人敢接近到海岸線15公里以內的地方,就用戰列艦主炮級別的巨炮狠狠地轟!
其次,把皇家海軍擁有的全部淺水重炮艦,統統直接開去敦刻爾克港,以便第一時間支援戰場。
最後,讓貝蒂的高速戰巡艦隊,在整個比利金至北法沿海海域保持最高警戒級的巡邏,決不能再出現上次接應比利金陸軍時那樣的亂子、讓敵人的高速戰艦摸過來偷襲登陸場!
沃頓大臣還擔心這次的事情重大,光靠戴維貝蒂的戰巡艦隊兵力還不夠。便讓大艦隊總司令傑里科上將,把相當一部分高速主力戰列艦,也都儘量調過來。
一時之間,敦刻爾克至多佛之間的北海洋麵,以及布吉利海峽兩側,到處都是萬噸鉅艦的身影。
有了這個後盾,布國陸海軍大臣一致認為,帝國就算打不贏敵人,但至少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
ps:已經一萬字了,第三更的五千字還沒寫完,大約要下午3點左右才有了,再多不敢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