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路修跟隆美爾敲定了合適的空降時間後,就去向集團軍司令魯普雷希特公爵做最後的彙報了。
一切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哪怕還有些風險,也只能按計劃執行下去。
打仗怎麼可能有毫無風險的萬全之策!
按照這個計劃,2月16日白天,進攻應該稍稍放緩一些,但入夜後則要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黑暗導致的敵軍巨炮觀瞄不利良機,加快推進。等天亮前再放緩、讓敵人在疲憊已極後放松警惕、陷入麻痺,為最後的空降得手鋪路。
整個時間表,原本定得非常好,也很符合德瑪尼亞人嚴謹守時的風格。
可惜,敵人卻不會按照你的時間表來走。
就在空降前20小時,也就是16日上午,前線又發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意外。
敦刻爾克西郊方向,正在往海邊進攻的德軍兩個師,這天一大早原本推進得還算順利。又往前推了幾百米,奪取了一道塹壕、一道交通壕、又摧毀了幾層鐵絲網。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入夜的時候,說不定能突進到離海岸線只剩4公里遠的位置。
但10點半的時候,海面上傳來了德軍未曾聽到過的重炮聲。把正在交替前進的德軍進攻部隊炸得人仰馬翻,足足兩個連計程車兵,都因為一波突如其來的炮擊,就死傷大半。
“快跑啊!是戰列艦主炮!”
等到部隊撤下來的時候,陣地上足足丟下了一百多具屍體。還有幾十名受傷計程車兵掙扎著硬撐逃了回來,或滾或爬,很是慘烈。
隨後,那種從未見過的炮擊甚至開始延伸火力,伴隨而來的還有布軍的一次小規模反攻,居然還把德軍擊退了好幾百米。
截止到中午的時候,德軍在這一方向上一早奪取的新陣地,全都被布軍奪回去了,布軍甚至還反推了兩三百米。期間德軍的死傷人數,竟也超過了反攻的布軍的死傷
擔任進攻任務的師受了挫,趕緊逐級上報軍長,軍長又上報集團軍司令。
魯普雷希特公爵聽說了這一意外情況後,一邊召集涉事軍、師長來參加一個緊急會議,當面彙報細節。一邊讓航空隊派出飛機偵查,一邊找來魯路修和隆美爾,想看看這事兒對於即將開始的空降作戰有沒有什麼不良影響。
不一會兒,魯路修和隆美爾就首先趕到了公爵的司令部。
公爵也不廢話,直接臉色有些難看地問了個問題:“負責進攻城西的巴里亞第3師,原本是我軍各部中推進得最快的,我還打算在你們空降之前,確保第3師推進到距離海岸線只有3~4公里的位置上,這樣他們到時候也能更有力地接應你們。
但是上午十點多的時候,發生了變故,第3師遭到了前所未見的重炮轟擊,不但沒能繼續推進,反而還被打退回來很多,如果情況再惡化下去,到天黑的時候,連距離海岸線5公里的底線都守不住。”
魯路修連忙問:“前所未見的重炮轟擊?不是羅南炮臺的340毫米雙聯裝炮塔乾的嗎?”
魯路修口中提到的羅南炮臺,是敦刻爾克港南側高地上的法軍炮臺,其最重的火力,就是3座340毫米雙聯裝巨炮。另外還有一堆相對老式的法制240毫米岸防炮。
同樣的,在敦刻爾克港北側的馬洛萊班炮臺,也有同樣型號的3座340毫米雙聯裝巨炮。
整個敦刻爾克港的這6座12門340毫米炮,原本是法軍為“諾曼底級”戰列艦首艦建造的。
“諾曼底級”戰列艦1912年完成設計、1913年4月開工建造了兩艘、當年10月又開工兩艘。
到世界大戰爆發時,“諾曼底級”的1/2號艦已經差不多能下水了,但舾裝完全沒開始,3/4號艦則是連艦體都完全沒造好。
法軍因為戰時資源比德軍更吃緊,為了集中全部資源給陸軍爆兵,所有在建戰列艦全部選擇了無限期停工。
但“諾曼底級”前4艘的48根主炮管子都已經造出來了,不用也是浪費,於是就分別配給敦刻爾克、聖納澤爾、佈雷斯特、土倫四大軍港,各自作為要塞岸防炮使用。
敦刻爾克港這兩大炮臺分到的,就是“諾曼底號”的12門340炮。
但魯路修之前也瞭解過情況,知道羅南炮臺的火炮射界有一定的問題,對於敦刻爾克城東是可以比較完美覆蓋的,但城西就打不到了。今天怎麼會突然出現城西的進攻部隊被如此重炮覆蓋呢?而且還是離開海岸線有一定距離的地方。
如果是快貼到海邊了,那麼捱打也是不奇怪的,有可能是海面上的布軍前無畏艦乾的,可按公爵的說法,當時進攻部隊的位置還沒那麼靠海,敵人的戰列艦又無法靠到岸邊太近,應該也打不到那麼遠才對——
再說,退一萬步,如果敵人戰列艦能打到那麼遠,那他們前幾天就該打了,不會讓德軍推到這一步。
魯路修說出了自己的疑問,但很可惜公爵一時也不知道如何解釋,只能是等下面的情報。
好在兩人也沒等多久,只是在那兒胡亂揣測了幾分鐘,偵查航空隊的殷麥曼中校就來了,他果然帶來了最新的航空偵查情報:
“對不起!司令殿下,是我們的偵查工作有疏漏,沒能提前發現並鑑別敵人的新戰艦!最新的航拍已經確認,是佈列顛尼亞人調來了淺水重炮艦、逼近到距離海岸2公里都不到的位置,然後直接對著內陸轟擊!
原本敵人的戰列艦的吃水太深,在沒有錨地的淺灘地形,至少要距離海岸5~10公里才能對岸炮擊。但淺水重炮艦的吃水極淺,甚至可以接近到岸邊1~2公里處,所以對岸打擊的深度也大大增加了!
只怪我們的飛行員小夥子之前不認識‘淺水重炮艦’這種艦型,前天航空偵查時,其實就發現敦刻爾克港有新部署這種船了,但沒認出來。剛才航拍後,緊急請教了專業人士才判讀出來。”
“淺水重炮艦?佈列顛尼亞人什麼時候造了這種東西?我是說淺水重炮艦不都是一些過了時的老掉牙麼?”
魯普雷希特公爵不是很懂海軍科技,一下子還有些懵逼,便連忙又讓人去緊急蒐集情報。
淺水重炮艦這個名詞本身,公爵還是聽過的。上個世紀末就有不少淺水重炮艦,俗稱“蚊子船”,但近年來已經被淘汰了。
一旁的魯路修倒是沉思了一會兒,突然想起來,淺水重炮艦的概念雖然已經落後了,但歷史上一戰期間布國海軍好像還真就因地制宜廢物利用,造了幾批淺水重炮艦。
那玩意兒最大的優勢就是吃水很淺,跟輕巡差不多,能夠抵近海灘用,航速雖然賊慢,但火力兇猛,而且很多時候是拿多餘的小眾型號炮管,隨便造幾艘靈活部署。
沒想到這次敦刻爾克戰役,因為德軍推得距離敦刻爾克港的核心城區越來越近,而城西這片因為敵人的岸防炮沒有射角打不到,加上停在城東錨地的前無畏艦也轟不到城西這邊的交戰區,所以布軍又處心積慮拿出了新武器、淺水重炮艦!
還別說,這種武器確實非常契合這樣的環境。原本歷史上,一戰期間造淺水重炮艦也就是專門為了比利金沿海戰區用的。
就在魯路修思索的時候,情報蒐集官員也很快帶來了公爵要的資料。
一名情報官匆匆跑進司令室,敬了個禮後說:“司令!已經查明,是佈列顛尼亞人動用14英寸艦炮,建造的4艘淺水重炮艦,佈列顛尼亞人還給這些船起了醜國名字,分別叫‘格蘭特號’、‘羅伯特李號’、‘石牆傑克遜號’、‘法拉格特海軍上將號’。”
公爵還有些不解:“布國的軍艦,怎麼會用醜國內戰時的將軍名字命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