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

第32章 當代克勞塞維茨

鑑於魯路修此前給希佩爾將軍支的招剛剛見效,

所以魯普雷希特公爵對他的最新建議非常有耐心,很仔細地聽完後,才提出了幾個問題:

“你覺得應該把無線電通訊裝置和炮火呼叫權、以及更多的支援火力,都集中到最一線的基層部隊使用?

你憑什麼覺得這樣改編後,作戰效能會更好呢?而且哪有那麼多無線電和支援火力裝備可供抽調,其他部隊用什麼?”

好在這些問題魯路修也都有所預料,他在方案裡也有提過,只是領導現在沒時間看材料。

魯路修便連忙拿起被丟在桌上的方案,翻到其中一頁,細細講解:

“我知道有些想法過於超前、甚至有跳躍性。所以我希望可以從基礎開始剖析。殿下您也看到了,這場戰爭爆發以來,戰爭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上一場戰爭中,進攻方的劣勢還沒那麼明顯。當時的守方雖然也能佔據一些地利,但進攻方也能靠著在區域性戰場集結絕對優勢兵力、來取得突破——幾十年前,毛奇元帥就靠這個打贏的拿破崙三世。

可是現在,至少在西線,雙方都挖掘了越來越多的塹壕和工事,誰進攻誰吃虧,傷亡交換比也越來越懸殊。一個團頂住幾個師進攻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這一切的本質,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點:在上一場戰爭中,士兵的人數密度和火力密度是成正比的,而現在卻不是了。

在沒有自動武器的時代,在火炮都是視距內直瞄的時代,想要集中多少槍炮的火力,就需要在物理層面把能操縱那麼多武器的人類肉身也集中到一起,用於發動進攻——至今為止,東邊的奧利奧和露沙還在這樣打仗,絲毫沒有意識到時代變了。

而在自動武器和間接瞄準的遠端炮火普及後,進攻方要想投射那麼多火力,其實已經沒必要集結那麼多人在一個點。少量的人,就完全可以引導大量的火力投送。

而進攻時集中的人越少,目標就越小。被防守方的炮火和機槍密集覆蓋時,損失也越少。

所以人類戰爭史有一個總趨勢是不言自明的:軍事科技越先進、前線單位長度的防線上,攻守雙方需要填線計程車兵就越少,留給後方預備隊和防線的人力會越多。

要等前線填線或火力偵察計程車兵傷亡後,才從後方防線補充預備隊頂上去。否則同時在前沿堆人太多,就只是白白送人頭。”

魯普雷希特公爵和希佩爾少將聽了這番話後,全都不由陷入了深思。

魯路修說的這番道理,公爵殿下作為上將、指揮著一個集團軍,他當然也都有類似的樸素認知。他只是還沒從兵法層面的高度總結過這些理論。

畢竟世界大戰才開打四個多月,很多朦朦朧朧的東西還沒形成理論體系。

而魯路修居然幫他提綱挈領地總結出來了,道理還是那個道理,但邏輯卻說得更為清晰。

公爵沉思了一會兒之後,簡直是越想越驚喜,就像是閉關冥思捅破了一層窗戶紙。

公爵琢磨明白後,也忍不住喃喃自語:

“……原來歷史的必然趨勢就是這樣的麼?科技越進步,投放火力所需的人力就越少,步槍時代集結一千杆槍的火力,就需要一千個步兵,到了機槍時代就可以用二十個機槍手去替代這一千名步兵。

這樣原本需要讓一千名士兵處在進攻狀態、現在就可以同時只讓20名士兵處在進攻狀態,剩下980人還可以繼續作為預備隊以防禦姿態存在,也就不容易被機槍掃射和炮火覆蓋大量殺傷。只等前面的20人有傷亡後,再從預備隊裡補人上去……我對這個理想模型的理解對麼?”

公爵甚至開始不恥下問,主動向魯路修求教其思想推演的正誤,看得出他滿眼都是真誠的求知慾。

而魯路修也不吝再吐露一點更加高屋建瓴的總結性乾貨:

“您的總結太對了,不過還有一點細節,我希望補充一下。我認為,您提到的那‘剩餘的980人’,也並不完全是作為預備隊在後方閒著。

他們完全可以配合真正執行進攻任務的尖刀部隊,在尖刀部隊突破敵人陣地、楔入敵人防線後,立刻衝進這些新佔領區、實時補防。

比如尖刀突擊部隊在敵人防線上打出了兩道很深的缺口,如同一柄鐵鉗、很有希望掐斷敵人某一片防區的退路,徹底圍殲敵人。

那麼敵人出於求生本能,哪怕原本處在防守狀態,這時候也會不得不轉入進攻狀態,從塹壕裡爬出來,對著我們剛佔領的鉗形區域的兩翼薄弱點全力反攻。

而這時候,我們把二線預備隊派上去填線、踩住尖刀突擊隊剛剛撕開的那些陣地,就可以以逸待勞,就地防守敵人的反攻了。

因為在現代戰爭中,一個士兵處在‘防禦狀態時’,他的‘防禦力’是遠高於進攻狀態下的‘防禦力’數倍的。所以當我軍有越多的人處在‘防禦’狀態下,而敵人有更多計程車兵被迫處於‘進攻’狀態時,我們佔的便宜也就越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