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經論證過了,微觀戰術層面防禦相比於進攻的優勢太大了,而進攻的優勢只是體現在宏觀戰略層面的集結兵力。所以未來越完美的兵法,就越得做到‘既要又要’,‘在戰略層面儘量多地享受到進攻方的集結兵力優勢,在戰術層面儘量多地享受到防守方的防禦力優勢’。”
暴風突擊隊戰術也好,步坦協同閃電戰也好,大縱深戰略理論也好,其實有一點是相通的。
那就是它們都在本身的兵器科技發展水平下,想盡了一切辦法,讓己方“雖然宏觀戰略上需要扮演進攻方的角色,但在微觀戰術層面,扮演進攻角色計程車兵越少、越稀疏越好”。
然後把儘量多的己方剩餘士兵、因勢利導地變成臨時防守性角色。
後世裝甲師裡的坦克部隊,就是撕開防線的尖刀進攻部隊。
而裝甲師裡配屬的機械化步兵團,其實就是臨時性防守角色。只不過這些防禦性角色的防禦地點比較靠前,屬於“前沿防禦”。
隨著科技進步,“尖刀”和“前沿填線”的裝備會不斷換代,但底層邏輯始終一樣。
……
“所以,我就是基於這些考慮,才想到了整體的戰術改良方向:我們目前的作戰部隊,在執行進攻任務時,時時刻刻處在‘進攻狀態’的人數實在是太多,太浪費了。
處於進攻狀態計程車兵是很脆弱的,防禦力很低,所以同一時刻要讓儘量少計程車兵處在進攻狀態。這就需要把火力集中度往這些人身上傾斜,而讓其他填線部隊保持基本火力密度就夠。
未來,我們還可以沿著這個總體思路,進一步深挖,但那就需要更先進武器裝備的支援。武器科技和戰術的進步總是相輔相成的。”
魯路修這番話,也算是借鑑了古今兵法,融會貫通。
終於讓魯普雷希特公爵整個人都聽得精神一振,便如劉玄德聽完了隆中對。
公爵由衷地感慨道:“你將來說不定有希望成為當代的克勞塞維茨!上帝呀,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人,居然沒有上過軍校?行,你要求的那些武器配置,我會盡量滿足的。
不過你還是先說說,你提到的這種‘把突擊部隊和填線部隊分開’的思路,這兩部分大致應該是怎麼樣一個比例?或者簡單點說,一個師要配多大規模的突擊隊?”
魯路修想了想,歷史上德軍後來搞突擊隊戰術,基本上是一個師配一個營。至於二線師,就用不上了。
所以他也懶得強行創新,在這一點上就直接抄成熟答案了:
“我覺得,理想狀態下,一個擔任主攻任務的主力師,需要配備一個營的突擊隊,然後分配下去,每個團可以分到一個連。連應該是突擊隊分散使用的最小單位。
也就是說,在具體作戰時,或許連隊還可以分成班排前進,但至少要確保一個連隊在同一片戰區,確保連長能及時指揮到全連。至於營,是可以拆分成連、跟隨不同的團分頭行動的。
不過,實際戰役當中,一個集團軍也不可能所有的師都擔任主攻任務,進攻也不會是一線平推的。所以對於填線師而言,就不需要突擊營。一開始如果裝備不夠,二線師也可以不配備。”
魯普雷希特公爵想了想,覺得這個比例應該挺合適的,也跟他自己的猜測差不多。
只聽他低聲呢喃著盤算:“一個精銳主力師配一個營,作為全軍進攻的尖刀角色麼?伊普爾戰役開打之前,應該沒多少時間給我們準備了。就算我儘量籌措集中裝備,短時間內最多能湊出兩三個這樣的營。
而且還得考慮人員訓練、磨合新戰術。那就從集團軍裡挑出兩個主攻師,配屬這樣的突擊營,先作為試點吧。要是這次戰役表現好,以後再慢慢訓練擴編。
具體的武器清單,你列一下,看看每個營需要多少人手、哪些裝備。嗯,卡爾的第12師挺適合作為到時候的兩個主攻師之一,你跟他們也相對熟一點,就留在第12師好了。
到時候我給卡爾派一個突擊營營長,而你只有上尉軍銜,暫時在該營兼任營副和其中某連的連長好了。你的連隊,就從第12師的師屬偵查連改編而來,所有裝備會優先供給你這支試點部隊的。”
——
ps:新書求評論,求追更,求收藏,求票,感謝。
劇情到這兒了,必須闡述一些軍事理論思考,別嫌水。好在還是公眾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