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

第27章 敵我雙方都大贏特贏贏麻了

“發現正北方兩艘敵軍戰巡!疑似‘不倦級’!方位345/355。”

隨著敵情的發現,希佩爾艦隊的四艘戰巡全部緊張起來,進入了戰備狀態。

經過之前一夜的鏖戰,希佩爾的戰巡當中,有兩艘都被敵人的305炮彈命中過,略微帶點小傷。其餘兩艘也都被150級別的副炮轟過好幾炮,破壞了一點上層設施或副炮。

加上還炮擊了敵人的港口,總的炮彈使用量已經近半,作戰狀態肯定不如對面全盛姿態的布軍戰巡。

希佩爾結合已知的情報,自言自語地分析道:“不倦級一共就三艘,不倦號如今在地中海艦隊,那麼對面這兩艘就是‘澳呆利亞號’和‘紐西蘭號’了……全艦隊轉向120,以橫隊迎敵!”

航向120就是正東偏南30度,這是可以回到安特衛普的航向,雖然最後段航程還要再偏南轉向一些。

但眼下保持120航向,正好可以確保和敵艦保持交戰夾角,各艦的前主炮塔全部最大角度扭轉朝後,剛好可以“拖刀”瞄準敵艦。

……

“發現德軍戰巡4艘!方向75/85,確認是希佩爾的戰巡艦隊!”

幾乎是同一時刻,在“澳呆利亞號”的艦橋內,貝蒂的副將阿奇博爾德.穆爾少將,也得到了發現德艦的訊息。

穆爾少將的第一反應,也是趕緊保持距離,拖到貝蒂的其他五艘戰巡全部趕來,到時候七打四以多打少全殲敵人!

現在是二打四,不可能打得過的,好漢不吃眼前虧。

布軍總兵力雖多,但因為要拉網搜尋,第一時間所有船沒法聚在一起,所以必須拉扯拖時間。

拖一個小時,最多兩個小時,其他船就能全部趕到,到時候就是希佩爾的死期。

但讓穆爾少將沒想到的是,就在他也下達了轉向“拖刀”的命令後不久,他發現德軍居然也轉向拖刀了!

德艦開始往南偏斜30°拉開距離,布艦卻在往北偏斜30°也拉開距離,雙方很快就越來越遠。

“怎麼回事?我們怕敵人也在怕?希佩爾居然看到我就直接逃了?不行,趕快掉頭!我們右滿舵!轉向150!追上去!保持距離就好,別逼得太近,但也別讓敵人跑了!

別拉進到15公里以內,敵艦就無法擊穿我們的主裝甲帶!就在最大射程附近開炮騷擾敵人!拖延敵人的撤退即可!”

穆爾少將很清楚自己打不過,他就是要保持距離拖時間。

只要對方被迫進入交戰狀態,就得放慢航速以增加命中率。

戰艦在極速下因為風浪顛簸,命中率會急劇下降,只有巡航速度才能比較穩地開炮。

……

“真是愚蠢,還以為我們是想繞過他然後換個角度突圍麼?呵呵,我根本就是想回安特衛普。既然你要咬上來,就再給點顏色看看。往北十五度,爭取更好的齊射角!”

希佩爾看到穆爾少將這樣急吼吼追上來,就知道對方又誤判了。

既然如此,他也不吝先稍稍降低航速,從26節降到18節的巡航開火速度,同時往北偏轉一些,爭取更好的t字橫頭優勢。

所謂t字橫頭優勢,眾所周知就是海戰時一方戰列艦隊擺好橫隊、全部主炮都能朝一側舷側開火齊射。而敵人是一艘一艘縱隊進入射程的,剛開始只有第一艘船可以反擊,要慢慢接近並且調整好隊形後,後面的船才能開炮反擊。

現在是穆爾少將急著追,所以他就陷入了隊形劣勢,變成了t字的那一豎,而希佩爾是那一橫。

雙方都進入彼此射程後,穆爾只有“澳呆利亞號”可以立刻開火,“紐西蘭號”則要再過十幾分鍾才能開炮。

這就意味著,最初的十分鐘裡,德艦可以四打一集火“澳呆利亞”。

“轟轟轟轟~”

隨著“澳呆利亞號”進入射程,16枚305炮彈和16枚280炮彈開始對著它試射。

因為距離太遠,所有炮彈都偏了不少距離,需要重新測距。

但饒是如此,穆爾少將還是被嚇了一大跳,32炮集火他一艘船,這得是多大的福分。

他也立刻讓自己的8門305開炮反擊,一時間雙方轟得你來我往。

兩分鐘後,五分鐘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雙方也互射了七八輪,漸漸也完成測距,越來越準。

最終,果然還是先有數量才能保證質量。第八輪炮擊時,“澳呆利亞號”首先就被一枚280炮彈命中了。

好在距離夠遠,倒是沒能擊穿核心區。

但隨後更多的炮彈落下,有兩枚剛好分別落在船頭和船尾,立刻在這些沒有主裝甲帶的非核心區炸開幾個大洞,一些艙室開始進水。損管立刻封閉內部水密門,最終把進水量控制在兩三千噸以內。

進水的戰艦航速開始降低,再也不可能追上敵人了。

最終,“澳呆利亞號”被敵人命中了7枚大口徑炮彈,船頭船尾被炸得非常破爛,最大航速降低到15節。

“紐西蘭號”也被命中2炮,炸燬了一側廊炮甲板和副艦橋瞭望塔。

兩艘布艦的反擊,也略有成果,擊中了兩艘德艦各一炮,但具體殺傷效果因為距離太遠無法確認。

此戰的最終結果,就是德艦命中敵人9炮,布艦命中敵人2炮,隨後彼此拉開。

穆爾少將也確實爭取到了一些時間,考慮到戴維貝蒂的另外5條戰巡即將趕到戰場,所以希佩爾也不敢戀戰,見好就收逃了。

穆爾考慮到“澳呆利亞號”重創航速大減,又不敢再讓“紐西蘭”一艘追咬敵人四艘,怕劣勢太大真被反殺擊沉,也只能看著敵人跑掉。

戴維貝蒂帶領主力趕到後,合兵全部7艘戰巡,氣勢洶洶圍追而去,但希佩爾提前跑路了至少半個小時,已然是追不上了。

追到中午時分,希佩爾已經進入了安特衛普港附近的峽灣,透過了尼德蘭的弗利辛恩海岬。

貝蒂繼續追擊,最後在剛深入峽灣入口後不久,一艘探路的驅逐艦就發生了驚天爆炸,直接沉沒了。

“德軍已經在弗利辛恩的峽灣入口布設了錨雷!這地方前幾天還是比利金軍隊控制的防區!肯定是剛剛布的雷!”

貝蒂眼看峽灣地形狹窄,又有軍艦被水雷炸爆,不敢再追。只好封鎖住峽灣入口,確保希佩爾已成甕中之鱉,然後讓人發電通知沃頓大臣。

幾分鐘後,倫敦唐寧街,沃頓大臣就接到了電話。

“大臣閣下,我軍於弗利辛恩西北40海里的洋麵上,攔截到了希佩爾艦隊。但希佩爾見我勢大,立刻掉頭逃竄。

我艦隊一路追擊,炮擊命中敵各艦多彈,但惜交戰距離太遠,未能造成致命傷害,敵倉惶逃竄往安特衛普。我艦隊無法追入峽灣,但已確保將敵艦隊封死在峽灣內。”

聽說至少把敵人封死在了安特衛普,沃頓大臣才好受了一些。

嗯,如此一來,至少敵人已經什麼都做不了了,變成了一支“存在艦隊”。

而且既然是這般狼狽逃竄,完全可以把敵艦的受損狀態吹噓得嚴重一些,這樣也能為皇家海軍多找回一點面子。

沃頓大臣稍稍消了口氣,立刻讓人通知《泰晤士報》趕緊發一篇捷報。

就說“敵位於北海戰區的全部四艘新銳主力戰巡,都已於今日炮戰中,被戴維貝蒂將軍的我戰巡艦隊重創,敵為免全軍覆沒,慌不擇路倉惶逃竄至安特衛普。該地另無出路,且無海軍修船廠,四德艦均已陷入絕境。”

總而言之,在《泰晤士報》的筆下,皇家海軍反正就是贏麻了。

希佩爾的四艘戰巡都被揍得老慘了,除了暫時還沒沉沒吊著最後一口氣,完全處於“絲血/大殘/一槍死”的狀態。

而皇家海軍被擊沉的那些東西,都是本來就過時二十年、要自己拆解淘汰的垃圾。德艦不過是幫皇家海軍省了點拆卸費罷了。

當然這些都是給烏合之眾看的熱鬧,至於內部檢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ps:今天就不拆更了。新書求評論,求追更,求收藏,求票,感謝。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