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地球歷史上“俾斯麥號”要帶著“歐根親王”分攤敵人火力。
“沙恩霍斯特級”裝巡極速只有24節,在浪費了貝蒂艦隊吊車尾的“厭戰號”以及另兩艘戰巡大半個小時的火力後,“沙恩霍斯特號”不幸被一枚380毫米重型穿甲彈命中,很快就奄奄一息了。
“格奈森瑙號”也被兩枚305先後命中,一枚穿了船尾造成相當進水,另一枚炸中主裝導致後甲板的兩座240主炮塔同時被廢。
希佩爾得知情況後,果斷下令“沙恩霍斯特號”棄艦,讓船員儘量放下救生艇趕快撤離,爭取由己方大型魚雷艇隊回收救走船員。
“格奈森瑙號”如果後續情況不對,也允許酌情棄艦。
而靠著戰列末段“沙恩”被打廢、“格奈”被打殘爭取到的這段時間裡,希佩爾的4艘主力艦艇,在戰列線的前半段取得了明顯優勢。
布國的“紐西蘭號”終於扛不住4艘主力艦的持續集火輸出,在累計被十幾發大口徑炮彈命中後,終於發生了數次小規模爆炸,加上之前進水過多擊穿艙室過多,最終掙扎著沉入了大海。
這也是世界大戰開戰以來,佈列顛尼亞皇家海軍被擊沉的第一艘戰巡。
這艘船早在三個多月前,就在奧斯坦德戰役的最後階段、在試圖攔截希佩爾回本土威廉港的時候,與希佩爾艦隊激戰受過傷。
當時“澳呆利亞號”被命中7炮,大殘回船廠躺著大修,起碼大半年才能好。“紐西蘭號”當時只被命中2炮,傷勢不太重修了三個月復出了。結果在昨晚的尼奧波特激戰中,再次受到重創,現在又被連續揍,總算是沒扛住沉了。
如果仗打到這一步為止,希佩爾的戰果就已經挺不錯了。他付出了一艘狀態不錯的裝甲巡洋艦、換掉了布軍一艘半殘的戰巡。
軍艦在重創失去戰鬥力之後棄艦,和直接被擊沉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德艦往往防水結構做得比較好,哪怕徹底打廢了,棄艦還是能把絕大部分船員救回來。而布軍戰艦直接被擊沉,哪怕是進水慢慢沉,還是會有半數以上的人員傷亡。
更何況,今日這一戰,遠不是打到這一步就收得住手的。
雙方拳拳到肉的慘烈對轟,還在一直持續,希佩爾靠著飛機報點,始終取得了兩倍以上的命中率優勢。
希佩爾始終秉持“對著瘸子僅剩那條好腿猛踹”的原則,就盯著貝蒂手下那些受傷的軍艦優先下死手。
不一會兒,他又炸得布軍的“不倦號”戰巡燃起大火,該艦累計被5枚305和280穿甲彈命中,主裝甲帶撕開兩個大口,內側的重油艙也被炸漏,大量的燃油傾瀉到海面上,形成了一片火海。全艦濃煙滾滾,船體也出現了明顯傾斜。
而布軍在這個過程中,所取得的對等戰果,不過就是把本就半殘的“格奈森瑙號”打得更殘,同時又奮力合力重創了希佩爾的“布呂歇爾號”戰巡——整個激戰過程中,貝蒂手下的兩條“獅級”戰巡的13.5吋炮,幾乎都在全程盯著“布呂歇爾”猛打。
作為最老式的第一代德制戰巡、“馮德坦恩級”的“布呂歇爾號”防護還是有一定短板的。其裝甲厚度面對13.5吋也確實不太夠看。多處主裝要害被撕裂,動力下降,進水也漸漸達到了一千多噸的規模,而且還在不斷湧入。
但“布呂歇爾號”的火力輸出和火控能力,仍然保持得不錯,它受到的傷害主要是進水和動力層面的。
眼看德瑪尼亞艦隊火力幾乎沒什麼損失,自己卻又重創、沉沒了各1艘戰巡,仗打到這個份上,貝蒂已然忍不住膽寒了。
他看著天上的飛機,知道自己今天選錯了戰場,再打下去,就算贏了,也要付出數倍的代價。而且贏的希望非常渺茫。
自己的軍艦,狀態實在太差,所有士兵的體力精力也都到了極限,技戰術水平下滑,火控和觀瞄已經降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無力後,貝蒂第一次生出了認栽的心思。
只能等帝國的空軍追回差距、重建空中偵查優勢,自己計程車兵也恢復狀態之日,才能討回今日的血債、一雪恥辱了。
他看著己方殘損的軍艦,果斷下令:“所有動力還完好的軍艦,趕緊撤退!不要戀戰了!”
他剛才之所以非要死戰到底不可,也是因為手下低航速的受損軍艦太多了,想走也走不了。現在德瑪尼亞人幫他幹掉了一艘本來就重傷的船、另一艘也徹底打得奄奄一息差口氣了,他倒是能狠下心斷舍離一番了。
命令下達後,剩下的4艘戰巡和“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全部選擇了拉開,“皇家公主號”雖然也有點小傷,但完全不影響撤退。
只有“厭戰號”戰列艦因為進水實在過多,估計是跟“不倦號”一樣跑不了了。“厭戰號”艦長霍華德上校打出了無線電訊號,表示會繼續逆襲迎擊、和“不倦號”一起為主力艦隊爭取拉開距離的時間。
被重創後航速受損的“海伯尼亞號”也做出了類似的選擇。
“厭戰號”、“不倦號”和“海伯尼亞號”朝著德瑪尼亞人也殘了的“布呂歇爾號”戰巡和“格奈森瑙號”裝巡駛去,擺出了一副搏命的架勢。
“布呂歇爾號”也知道自己航速同樣下降,多半跑不了了,便擺出了側向對敵的姿勢,全部8門主炮都對著迎頭衝來的“厭戰號”瘋狂開火。
“厭戰號”的尾部火力本就折損得差不多了,此刻以船頭對敵,前向4門主炮都能得到發揮,倒也不算吃虧。
雙方激烈交換著炮彈,希佩爾帶著另外三艘戰巡先集火較弱的“不倦號”、再集火“厭戰號”。
10公里以內的近距離作戰,僅僅半小時的對炮後,“不倦號”就最終爆炸沉沒了。“不倦號”沉沒之前,也奮力打中了“布呂歇爾號”至少5枚305炮彈,並擊中“馮德坦恩號”2炮。“布呂歇爾號”已經被炸得徹底大殘,火力、火控、動力全都嚴重損壞。
隨後,全部4艘德艦都轉火“厭戰號”,很快令其傷上加傷,上層建築幾乎全毀。
“裝了15吋主炮的新銳戰列艦真是硬啊,它的裝甲也是按抵擋15寸炮設計的麼?我們的11寸炮打上去,幾乎沒有可以穿的地方,12寸炮也只能穿一些非常次要的位置。”
希佩爾看著“厭戰號”核心裝甲盒艙段的堅挺,也是深感震撼,這根本就是個鐵王八。
拿11~12寸炮跟這種怪物交戰,還是太託大了。
“布呂歇爾號”此前就被13.5寸炮多次命中,又跟“不倦號”互傷互毆了那麼久,如今再被“厭戰”越逼越近,在近距離上用15寸炮連續猛轟,“布呂歇爾號”的主裝甲帶終於被炸出了數個超級大洞,海水狂湧而入,右舷也向下傾斜到了三十度,已然岌岌可危。
“布呂歇爾號”的主炮塔,甚至完全失去了射角,哪怕把炮管仰角抬到最高,也已經夠不到“厭戰”了。炮彈飛出去沒多遠,就因為角度太低直接落入了海水中。
要不是“希佩爾”還有另外3艘戰巡在不斷輸出,把“厭戰”的全部火力系統徹底打廢、讓其變成一條火力和動力全失、進水好幾千噸的死魚,情況怕是還會更嚴峻。
“司令,要派大型魚雷艇上去處決麼?那邊‘海伯尼亞號’的戰鬥也結束了,‘塞德利茨號’擊沉了‘海伯尼亞號’,不過‘海伯尼亞號’臨死前也成功拖了個墊背,把我軍已經重創的裝巡‘格奈森瑙號’徹底打廢了,艦長已經下令棄艦。”
希佩爾神色略帶茫然地看了看遠處半死不活的“厭戰號”,默默點了點頭,示意驅逐艦上前處決。
不過,這條命令最終也沒被成功執行——就在驅逐艦準備上前魚雷補刀的時候,希佩爾發現“厭戰號”朝向他這一側的船舷居然翹了起來——似乎是因為另一舷側進水過多,側傾已經接近了30度。
由於劇烈的側傾,“厭戰號”右舷的船底都抬高露出來了一截。
布國戰列艦的主裝甲帶,是出了名的“皮帶甲”,女王級雖然好一些,但裝甲帶往水下延伸的部分,仍然是非常淺的。
船底漏出來後,希佩爾敏銳發現了這一點,就指揮“德弗林格號”把炮口儘量放平,貼上去處決練炮術。
幾枚305穿甲彈連續命中“厭戰號”原本埋在水下的、主裝覆蓋不到的位置,順利炸開了好幾個巨大的缺口。
海水從這一舷側洶湧而入,很快緩解了“厭戰”的側傾症狀,讓它原本翹起來的一側也沉了回去,也讓它從此不必再治療了。
進水過多的“厭戰”很快沉入了海底。
因為“厭戰”的拖延,其他布軍艦隊已經跑遠了,希佩爾也沒法再追。
剛才那一戰,他倖存的3艘戰巡也都全部帶傷了,狀態不好,硬追上去也不過是麻桿打狼兩頭怕的局面。
希佩爾撤退的時候,選擇了先往南貼近比利金沿海航行、再折往東邊返回母港。
“布呂歇爾號”最終被隊友輔助拖曳拉到澤布呂赫附近,但還是進水過多實在無法挽救,最後坐沉在港口外的近海,所有幸存人員安全轉移。
好在“布呂歇爾號”的遭遇並不唯一。貝蒂那邊在撤退的時候,也因為火勢、風浪和更多的進水,導致重創瀕死的“不撓號”也沒撐住,也在抵達多佛附近時,擱淺坐沉了。人員也都得到了轉移。
這場追擊戰,最終以希佩爾艦隊戰沉1條“布呂歇爾號”戰巡、2艘裝甲巡洋艦、5艘大型魚雷艇/驅逐艦的代價。
取得了擊沉皇家海軍1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厭戰)、擊沉3艘戰巡(不撓、紐西蘭、不倦)、重創1艘戰巡(皇家公主)、擊沉1艘前無畏艦(海伯尼亞)、2艘輕巡洋艦(“林仙級”的無常、無懼)、6艘驅逐艦的勝利。
那2艘布軍損失的輕巡,也是被希佩爾的裝巡“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擊沉的。“沙恩”們不但吸引了敵人很多火力,還用12秒一輪的240炮,阻止了布國輔助艦艇的一些魚雷突擊,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戴維.貝蒂最終在2月20日凌晨,帶著火力全毀的“伊麗莎白女王號”,和4艘戰巡(3完好,1小殘)、3艘前無畏回到了港口。
多佛港等皇家海軍主要基地,被籠罩在一片愁雲慘淡之中。短短几天內,如此迅猛的變故,讓所有人都難以適應,也無法想象。
“伊麗莎白女王號”在入塢初步檢測之後,被判定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維修時間,才有可能重新投入戰鬥。
這個修理時間,基本上已經超過重新造一條的一半以上了,至少要到1916年下半年,這艘船才能重新投入戰鬥。
布軍方面,最後一戰只有“厭戰號”、“不倦號”和“海伯尼亞號”的船員是全數戰死或被俘。其他戰沉的布軍艦船,多多少少能被撈救一些船員回去,尤其是回到後方後“不治而亡”的“不撓號”,基本上艦員都救出來了。
最終,希佩爾艦隊在此戰中戰死、淹死1020人,受傷735人。
貝蒂艦隊戰死、淹死、被俘4560人,受傷954人。(貝蒂跑了,所以希佩爾贏得了打掃戰場權。貝蒂有船員被敵人撈上來俘虜,希佩爾沒有手下被俘)
戰役結束後,德瑪尼亞海軍在北海還剩下3艘戰巡,但都帶傷,分別要2~6個月的維修才能重新投入戰鬥。
“德弗林格號”傷得最輕,評估後5月初能歸建,“馮德坦恩號”要到6月,“塞德利茨號”則要等到入秋。
佈列顛尼亞人那邊,雖然貝蒂只逃回去了4艘戰巡,但之前就有“虎號”在執行其他任務,負責巡邏封鎖北側法羅群島航線,沒有趕過來。另有“獅號”和“澳呆利亞”號在此前的戰役中受傷,目前都在維修。
布國海軍勒令所有船廠把重心挪到修復舊艦上,評估後認為,到入夏時節,“獅號”和剛剛受傷的“皇家公主號”就能歸隊。到秋天時,“澳呆利亞號”也能歸隊。
所以雙方戰巡都修好後,在北海戰區的戰巡數量比仍然是7比3,優勢在布(本來是10比4)
不過佈列顛尼亞人目前並沒有即將完工的在建戰巡。他們於今年1月份剛開工的兩艘“聲望級”戰巡,最快也要18個月之後才能服役。
而德瑪尼亞人還有2艘“德弗林格級”的後續艦,已經造了快2年了,3號艦今年二季度就能服役,4號艦三季度也能服役。
到今年下半年,北海戰區的雙方戰巡數量比就會變成7比5,不出意外的話,這個資料比還可以持續一年。
由於海軍開戰以來的優異表現,這個世界的皇帝和戰爭部,後續說不定也會願意往海軍上投注更多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