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皺眉,似乎並不為所動。
但林硯沒有停頓,他繼續說道:“如果您願意聽我說完,也許會明白——修復這座老茶館,並不是為了抗拒現代化,而是為了讓我們的現代化更有溫度、有記憶、有人情味。”
話音未落,門外忽然傳來一陣腳步聲。
“發生什麼事了?”一個略顯沙啞的聲音從門口傳來。
眾人回頭,只見一箇中年男子站在門口,身穿便裝,手裡拿著一本工程圖冊。
他是李志剛,援疆工程師,常年駐紮喀什,對這片老城區也有幾分感情。
“李工,請進來說。”林硯立刻熱情地迎上前去。
林硯轉身從櫃檯下取出一沓已經泛黃的圖紙。
“這是我在大學時期做的喀什老城區整體保護與發展方案。”
他說著,輕輕展開圖紙。
上面密密麻麻標註著街道分佈、歷史建築位置、文化資源點以及未來旅遊開發的設想圖。
“我知道現在市裡正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申報國家級保護單位,老茶館正好位於核心區域。如果我們能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進行適度修復,完全可以申請專項資金支援。”
王建國掃了一眼圖紙,嘴角微揚,似笑非笑:“紙上談兵誰不會?關鍵是落地執行。”
“我可以負責前期協調工作。”林硯毫不猶豫地說,“我會聯絡本地匠人團隊,恢復傳統工藝;同時整合文旅資源,策劃適合年輕人參與的文化體驗專案。這不是單純復古,而是讓傳統與現代結合,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李志剛低頭認真看了幾分鐘,眼神逐漸亮了起來。
他抬頭看向林硯,語氣溫和了些:“你這個思路不錯。我認識文物局的幾位專家,可以幫你引薦一下,讓他們來做一次實地評估。”
王建國聞言,臉色微微變了變。
他沒說話,只是沉默地點了點頭,半晌才吐出一句:“等專家來了再說。”
林硯心裡鬆了口氣。
只要有了專家的介入,就多了一分希望。
送走幾人後,天色已經不早。
街上的喧鬧聲漸漸散去,只有遠處的巴扎還飄來零星的吆喝聲。
林硯獨自坐在茶館裡,手指輕輕摩挲著那把銅壺。
他的思緒回到了小時候,那個被爺爺抱著坐在爐火旁的夜晚。
那時,院子裡常常坐滿了來自不同民族的鄰居,他們圍在一起喝茶、聊天、講故事。
如今,那些畫面幾乎只能在回憶裡重現了。
第二天清晨,林硯早早來到社群辦公室,敲響了書記的門。
“我想召集一次老街坊們的會議。”他開門見山地說,“以茶館為起點,逐步修復傳統建築、挖掘非遺技藝、發展特色旅遊……我們需要大家一起來做這件事。”
書記看著他,沉默了幾秒,然後點了點頭。
會議通知很快張貼在老城區各個巷口。
但林硯不知道的是,當他滿懷希望地等待回應時,大多數人只是瞥了一眼,便默默走開。
有些人搖頭嘆息,有些人乾脆連看都不看一眼。
畢竟,在很多人眼裡,這些老房子、老手藝早已過時,沒人願意再為此投入時間和精力。
林硯站在茶館門前,望著稀稀落落的人影,心中隱隱有些不安。
但他沒有放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