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剪輯完成後,標題定為:
《喀什老城的呼吸聲——你見過還在敲打銅壺的手藝人嗎?》
釋出不到一天,點贊破萬,評論區炸了鍋:
“這是我爺爺年輕時候生活的地方,太感動了!”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支援非遺保護!”
“能不能報名參加夜市?我想親手體驗一次艾德萊斯綢織造。”
與此同時,林硯聯絡了當地的文化公眾號,發起話題互動:
【我願意為非遺點亮一盞燈】
短短兩天,志願者報名人數突破百人,連附近小學也組織學生前來參觀學習。
訊息傳到市場管理所,馬建國臉色變了。
再見面時,他的態度明顯鬆動:“只要不影響市容秩序,可以特事特辦。”
林硯點頭致謝,卻沒有放鬆下來。
那天晚上,阿依夏獨自坐在織機前,手指飛快穿梭。
她連夜趕製了幾件小型艾德萊斯綢樣品,打算在市集上做現場織造演示。
她還準備了教學小卡片,教遊客如何辨識綢面紋樣的含義。
阿依夏連夜趕製了幾件小型艾德萊斯綢樣品,打算在市集上做現場織造演示。
與此同時,阿帕也答應在攤位旁設“刺繡體驗區”,並帶來了一批舊布料供孩子們練習縫線。
兩位女性手藝人一個守著織機,一個坐在針線籃前,雖是臨時佈置的攤點,卻充滿了生活與傳承的氣息。
林硯臉上浮現出久違的笑意。
他的手機不斷彈出新訊息——
“沒想到喀什還有這麼有溫度的地方!”
“這才是新疆的味道。”
“我在直播間看哭了,原來這些手藝還在有人堅持。”
林硯的心頭一陣暖流湧動。
他知道,這一切都不是偶然。
是日復一日的溝通、協調、爭取和理解,才換來的盛會。
就在他轉身準備去檢查展位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你這步棋走得真險。”
回頭一看,是馬建國。
對方穿著整潔的制服,臉上帶著勉強的笑容,但眼裡藏著不悅。
“我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林硯淡淡回應。
“你知道現在上面對這種活動的態度很敏感嗎?如果真出了事,誰來擔?”馬建國語氣中帶著警告。
“只要不出事,就是成績。”林硯直視著他,“你也看到了,百姓願意參與,遊客願意駐足,文化有了出口。這不是比任何政策檔案都更有說服力嗎?”
馬建國沉默片刻,最後冷笑一聲:“那你可得盯緊點,別讓什麼意外壞了這好局面。”
說完,他轉身離去,腳步沉重。
林硯沒有應聲,只是抬頭看了看天空。
這只是第一晚,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