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石榴紅

第35章 指尖溫度,古城記憶

而在角落裡,阿依夏悄然將一塊剛織好的艾德萊斯綢收起,又從箱底取出一張泛黃的圖紙。

那是父親留下的染色配方,從未對外公開過。

她輕輕摩挲那張紙,眼中閃過一絲堅定——

明天,她要在所有人面前,解開這段塵封的顏色之謎。

夜市第二晚,燈火如晝。

喀什老城區的石板路上人流不息,空氣裡瀰漫著烤饢與薄荷茶的香氣。

林硯站在老茶館門前,目光掃過人群中的每一個角落。

這一夜,不只是對非遺技藝的一次展示,更是一場文化自信的覺醒。

阿依夏在攤前架起了一臺微型織機,她身著一襲淡紫色艾德萊斯綢裙,動作利落而專注。

織梭飛舞間,五彩絲線交錯成一幅幅繁複花紋。

“這叫‘帕麗旦花’,是我們在春天最早看到的野花。”

她邊織邊講解,聲音清亮,“它的顏色不是染出來的,而是透過一種特殊的植物染料,配合時間與陽光慢慢滲透進絲線。”

圍觀人群中,一名來自烏魯木齊的大學生悄悄按下快門,錄下全過程,並隨手發到微博:“原來這絲綢不是機器印的,是奶奶們一梭一線織出來的。”配圖是阿依夏低頭織綢的畫面,光影柔和,神情專注。

幾個小時後,這條微博被多個旅遊博主轉發,閱讀量迅速破百萬,評論區不斷刷出“太震撼了!”、“這才是真正的手工藝術!”

林硯遠遠看見阿依夏的攤位前聚滿了人,心頭一熱,卻也隱隱有些擔憂。

熱度意味著機會,但也可能引來爭議。

不遠處,阿帕正帶著小努爾教一群孩子縫製民族圖案香囊。

小努爾是個熱情的志願者大學生,性格活潑,舉著手機錄影,還配上一段輕柔的維吾爾語童謠上傳到了短影片平臺。

“你們看,這個圖案是‘石榴花’,象徵團結;這個是‘山雀紋’,代表自由……”阿帕一邊示範針法,一邊溫柔地指導孩子們。

她的眼神裡滿是慈愛,手上的針腳細密勻稱,像是把一生的故事都縫進了布里。

影片釋出不到半天,播放量迅速上漲,評論中有人留言:“想帶孩子來體驗這種手工課。”

還有人說:“這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阿帕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手藝能走出喀什,走向更遠的地方,眼眶微微泛紅。

她輕輕握了握小努爾的手:“謝謝你,姑娘。”

而在另一頭,艾買提江依舊守著他的銅器展櫃,神情複雜。

他年紀大了,習慣了低調行事,對這些年輕人的熱情總有些懷疑。

然而,當一個穿著潮流的年輕人指著一隻銅壺問:“老師傅,這個壺是怎麼做的?能不能現場打一隻?”他愣了一下,隨即眼神變得柔和。

接著,又有一個女孩掏出本子認真記錄:“您能講講每一道花紋的意義嗎?”她的眼中閃爍著好奇與敬意。

艾買提江立刻走到鐵砧前,開始敲打出一隻雕花茶壺的雛形。

金屬撞擊聲在夜空中迴響,圍觀人群屏住呼吸,看著那雙佈滿老繭的手,在火光與節奏中逐漸成型的銅器。

“這是‘古麗朵紋’,我們祖輩傳下來的老花樣,象徵愛情與希望。”艾買提江低聲解釋,錘聲不停。

當最後一道刻痕完成時,人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林硯站在不遠處,嘴角露出笑意。

這些人,這些手藝,正在一點一點被看見、被理解、被珍視。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