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這些城裡人,總說要保護我們的文化,”一位老人率先開口,語氣不善,“可我們草原上的牛羊不會說話,我們的遷徙也不會停。我們憑什麼相信你們?”
“不是來保護,是來共同創造。”林硯的聲音不高,卻清晰有力。
他從揹包裡拿出平板電腦,點開阿麗婭剪輯好的短片《風雪轉場》。
畫面亮起,風雪呼嘯的畫面撲面而來。
鏡頭下,牧人們牽著牛羊穿越積雪,在狂風中搭建氈房,孩子在雪地裡奔跑,老人用粗糲的手指彈奏馬頭琴。
最後,畫面定格在林硯跪在雪地上錄音、阿麗婭凍紅的手握緊相機。
“這不是一段紀錄片,”林硯指著螢幕,“這是我們未來可以共享的故事。我們能做的,不是把你們的文化放進博物館,而是讓它活起來,走出去。”
他放下平板,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幾個星期以來在牧區考察的成果。
“我提出三個專案。”他清了清嗓子,“第一,‘遊牧生活體驗周’,邀請城市青年來體驗真正的遊牧文化;第二,‘冬窩子建造課程’,請有經驗的牧民擔任講師,將建造技藝傳承下去;第三,‘遷徙歌謠數字檔案庫’,記錄每一家每一戶的遷徙故事與歌謠,透過線上平臺傳播出去。”
他頓了頓,“另外,我會把老茶館設為展銷點,所有牧區手工製品都可以在那裡銷售。”
人群中響起一陣低語。
有人點頭,有人仍在觀望。
木拉提忽然起身,大步走到林硯面前,伸手拿過協議書。
“籤吧。”他說。
“林硯不是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木拉提抬頭環顧眾人,“他是幫我們讓更多人看見它。”
這句話像一粒火星,點燃了沉默已久的空氣。
年輕人們紛紛上前簽字,甚至幾位原本持保留態度的中年人也遲疑著遞出了手。
巴合提大叔一直沒說話,直到協議快要簽完時,他才緩緩開口:
“林硯,我很欣賞你的誠意。但我還有一個要求。”
“什麼要求?”林硯望向他,眼神坦然。
巴合提大叔深深看了他一眼,緩緩說道:“我想請你安排一次‘反向參觀’。”
林硯微微一怔,眉頭輕蹙:“反向參觀?”
“沒錯。”巴合提大叔嘴角微揚,彷彿藏著某種試探,“讓我們的孩子,去你的老茶館看看。”
火光跳動,映在他眼中,像是某種未竟的考驗。
“反向參觀”這四個字在他腦海中不斷迴響。
他望著巴合提大叔那雙深邃如夜的眼睛,彷彿看到某種試探後的信任正在悄然建立。
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交流,更是一場文化的對等與共鳴。
他鄭重地點頭:“好,我答應您。我會安排好一切,讓孩子們親自走進老茶館、走進喀什老城區,去感受我們所守護的一切。”
人群中響起一陣低語,隨之是掌聲和歡呼。
有人開始唱歌,有人跳起了舞,篝火映紅了每個人的笑臉,也照亮了這個夜晚本該沉靜的雪原。
林硯走到一旁,從揹包中取出手機,撥通了阿帕阿姨的號碼。
“阿帕姐,我是林硯。我想請您幫個忙——接下來幾天,可能會有一批來自伊犁河谷的客人,都是牧民代表。他們想親眼看看我們在喀什做的事。”
他語氣誠懇,“能不能請你們把老茶館佈置得更有生活氣息一些?銅器要亮起來,艾德萊斯綢要掛出來,還有……咱們廚房的饢餅,得讓他們嘗一口就忘不了。”
電話那頭傳來阿帕爽朗的笑聲:“你小子,終於記得我們這些老傢伙了!放心吧,包在我身上。我這就去找張伯商量選單,再叫上賽福丁,讓他彈一首最地道的《木卡姆》歡迎你們。”
“辛苦您了。”林硯道謝,結束通話電話後卻遲遲沒有將手機放回口袋。
他的目光投向遠方,那裡是雪白的山脈,也是通往喀什的方向。
突然,手機震動起來。來電顯示是“張伯”。
林硯心頭一緊,迅速按下接聽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