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入夜了。
遠處的天際線上還殘留著一點鐵灰色的餘光,卻照不亮丘陵下那片被風蝕出的荒地。
周奕半伏在一塊塌陷的巖面後,身體藏在兩塊亂石之間。
揹包墊在胸口和前臂下,隔開了來自凍土的寒氣。
透過望遠鏡,他觀察著兩公里外一座蘇聯時期的彈藥倉庫。
建築主體大半埋入坡底,僅有前段出入口暴露在外。
本地人都叫它“第六倉”,但真正的編號從未出現在任何公開檔案上。
風從南灣方向吹來,帶著潮溼的腥味。
他已經在這裡等待了四個多小時。
那臺望遠鏡是從尤里手裡買的,連帶著幾把馬卡洛夫、兩支aks-74和一輛車,共花了一千七百五十美元。
望遠鏡是軍用老貨,БПЦ-5,12倍放大,沒有現代電子系統,但光學效果出奇地清晰。
自從周奕在米洛萬那裡問出了美國專家的地址,就開始了盯梢。
運氣不錯,沒過兩天就靠著跟蹤找到了這裡。
畢竟,這些人多半是工程背景,保密意識不高,行程上幾乎沒做什麼遮掩。
收回目光,周奕翻開筆記本,抽出一支筆,低頭繼續著記錄:
15:28—觀察開始。兩名哨兵換班,配aks-74u和單兵電臺,制服完整,換崗流程規範,完成身份交接後分別沿北側與東側展開步巡,無異常表現。
16:03— zil-131駛入,車身無編號,尾部油布覆蓋,右上角貼有危險標識。單車進入,無警戒伴隨。
16:10—八人搬出兩件大型金屬箱體,未用機械,無明顯單位編號,尺寸約2.5x1x1.5米,無編號。箱體邊角有卡扣,疑為軍規容器。
16:51—北側屋頂通風口短暫排出白色汽流,約20秒,無明顯熱擾動,擴散慢,疑為恆溫排氣。無空調或發電機外露。
17:03—警戒區出現短時集結,中間一人持黑色皮夾,與崗哨交談約30秒後進入主門,未攜裝備。其餘原地等候,隨後散開離去。判斷為檔案遞交或行政檢視類活動。
17:24— uaz-469駛入,二人便裝,持檔案入內。未見盤查。判斷為授權訪問人員。
18:12—倉區照明開啟,僅限主門與周邊。燈光穩定,未見電纜外接。照明方式低調,可能為獨立小型變壓器組或接入現有軍事電網。
18:37—東側坡道出現短暫照明閃爍,持續約三秒,未影響主區照明系統。疑為內部電路切換或備用電源測試。未見有人外出檢視,判斷為非故障狀態。
19:08—三人由輔門離開,著裝與先前搬運者一致。
19:45—小型技術車出倉,頂部紅燈常亮。平臺空載,尾部連線軟纜,行駛中多次停頓,車輛側面裝有感應探頭或介面元件,疑為空氣/輻射檢測用。記錄完畢。
周奕又等了半個小時,倉庫始終沒有新的動靜。
他權衡片刻,決定先行撤退。
夜間的風險正在不斷上升。
哨兵的巡邏路線增加,也會變得更加不規律。
更重要的是,他用的是老式光學望遠鏡,沒有夜視功能,也沒有熱成像模組——但對方未必如此。
像這種九十年代的軍用倉庫,尤其是處理戰略物資的設施,很可能早已配備了早期型號的紅外感應器,或者固定式熱源掃描裝置,足以鎖定一個長時間不移動的熱源點。
想到這裡,周奕迅速收拾好東西,壓低身形,從亂石後悄然撤下斜坡。
走了大約二十分鐘,他終於摸回那輛藏在溝渠旁的車邊。
周奕把揹包扔到副駕座下,引擎點火,然後踩下油門,沿著碎石路向西南的市區駛去。
因為價格原因,車身老舊,懸掛有些松,每一次顛簸都會帶起輪拱內細碎的震動。
但周奕的思緒不停。
這幾天的踩點,收穫不小。
其中之一,就是確認倉庫主體下方的封閉區確實存放著自己的目標,並且正在進行轉運前的準備作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