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美開始速通世界

第89章 線人

下午兩點三十八分。

陽光透過廉價窗簾的縫隙打在木地板上。

周奕坐在酒店房間裡,穿著一件淺灰色襯衣,袖子挽至肘部。

在他面前,攤著一本詞典和一張軍用地形圖,標註不新,但還算清晰。

隨後將菸頭按滅,周奕拿起筆記本,翻到最新的記錄頁,繼續梳理過去幾周耗時跟蹤的軍車轉運路線。

幾輛不同的zil-131。

從那處距離塞瓦斯托波爾西南約六十公里的隱蔽設施發出。

外表統一刷成綠色,尾部蓋著苫布,行駛時間都集中在夜間八點到十點之間。

路徑不同,卻總在某一段區域“消失”。

不進入城區,也不直接靠近火車站。

先前幾次他以為自己跟丟了。

直到後來,他才開始注意到那些車最終都駛入幾個“技術單位”的圍牆後面。

表面上是退役化工廠、動力排程點,或由地方部門接管的倉儲單位。

實際上,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臨近廢棄鐵路或具備轉軌能力的車廠支線。

多被劃入“臨時技術作業區”。

可在短時間內封閉、繞開民用排程體系而不經公開報備。

周奕依次列出七個這樣的位置,在地圖上用紅筆標記下來。

然後換上黑筆,嘗試畫出一個包絡圈,將這些點連線。

他本來沒指望能看出什麼規律。

但當線條逐漸閉合,竟然發現這些點大致圍繞著同一條主幹道。

連線克里米亞與烏克蘭本土的南部鐵路線。

當然,不是每個點都精準契合。

有兩三個明顯偏離,甚至其中一個甚至與目標之間隔著整片丘陵。

但剩下的幾個點形成的走勢太具暗示性了,像是某種“弱關聯結構”。

看似鬆散,卻在關鍵節點上有所交匯。

周奕遲疑了一下,還是把這條主線圈了出來,並在筆記本上補充記錄:

“多個轉運點分佈在周邊,構成間接連通結構,推測存在隱藏交匯點。”

但光憑地圖還遠遠不夠。

重新點上一支菸,深吸一口,周奕拿過第二打材料,對著詞典挨個翻譯。

包括幾張通告和簡報,分別來自不同的日期和刊物。

大多數花錢就能搞得到,尤其是對那些工資被拖欠數月的職員來說。

更加幸運的是,這些內容中,有幾個關鍵詞反覆出現。

夜間封閉、技術車通行、以及未列明的支線維護。

“因維護需求,卡緬內—博霍達尼站將於次日凌晨一點半至四點封閉作業。”

“鐵道第十三局排程通報:多組技術作業車編組申請夜間優先通行。”

表面上是正常的運維,但問題出在了時間點上的重合。

每當他目擊某輛軍車悄然駛入非民用區域後,在接下來的六至八小時內,總會在沿線某處發現類似的事後通報。

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彼此獨立,卻都出現在行動的次日凌晨。

這不是巧合。

周奕吸了口煙,用筆寫下時間點、排程等級、封閉段座標,再將其與之前的路線重迭。

最後,三條最具可能性的位置逐漸浮現:

1.卡緬內站——通往敖德薩的主幹編組點,三次封閉中出現兩次,且本身極少用於民用貨運;

2.巴赫奇薩賴東側支線——連線黑海沿岸數個退役軍事碼頭,白天廢棄,夜間活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