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界生於1892年,在1915年寫出了後來享譽世界的《竹林下》,不過那時他還是個無名青年,到1919年才開始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
1921年,他被大阪每日新聞社以海外觀察員的身份派往中國。
在中國,他從上海出發,一路遊覽了杭州、蘇州、揚州、南京和蕪湖,然後溯江而上至漢口,遊洞庭,訪長沙,經鄭州、洛陽、龍門前往北京。
他非常瞭解中國文學,尤其喜歡《水滸傳》和《西遊記》。
由他出面,向日本文化部發出申請,代為處理這批由中國運送來的書籍。
幾日後,日本文化部才有了回信,並派了一位專員負責此事。
後來,這批書籍被分別送入日本各大學和圖書館收藏,其中一些宣傳革命和思想不健康的書籍被查收和焚燬。
川端康城拿走了《雪國》,回到東京仔細閱讀。
對於《伊豆的舞女》他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對於《雪國》他就只有深深的歎服了。
他覺得這種融合了日本傳統文學和西方文學的作品具有極為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時的日本文壇,以芥川龍之界為代表的“新思潮派”大行其道。
新思潮派認為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強調題材的多樣性,並且十分講究寫作技巧,注重藝術形式的完美。
這個流派表現了本世紀初日本小資產階級不滿現實而又苦於無出路的心情。
川端康城此刻也是“新思潮派”的追隨者,但他又不滿於這種寫作方式,想要有所創新,《雪國》給了他極大的啟發。
他和金東光探討《雪國》的寫作方式,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他非常想和《雪國》的作者進行交流,但又沒有作者的聯絡方式,只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寫了一封長信,寄給了出版《雪國》的出版社。
一家叫做永珍書局的出版社,並請書局轉交給作者本人。
與此同時,川端康城還在《文藝春秋》上發表了對於《雪國》的文學評論,極力的讚譽這篇小說,並稱這是日本最為純美的文字。
《文藝春秋》這本雜誌是在1923年1月由菊池款創辦。
起因是菊池款厭煩為適應出版商和編輯的喜好而寫作,聲稱“我要寫我自己的話”,於是聚集了二十多個同人,創辦了《文藝春秋》雜誌,標榜“純文學”。
川端康城是《文藝春秋》的編輯。
這本雜誌後來還設立了芥川獎和直木獎,在日本文壇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雪國》也因為《文藝春秋》的大力推薦而獲得了日本文壇的關注。
在上海,林子軒接到了平禁亞轉來的信件,信件已經被翻譯成了中文,他看了看寫信的人和信中的內容,不由得搖頭苦笑。
所謂知己,不過是川端康城的另一個自己。(未 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