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文豪

第三十五章 那些年,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

林子軒在《解放畫報》的編輯室裡見到了鄭證秋和周劍允。

這份《解放畫報》是1920年發行的月刊畫報,是一份旨在提倡婦女解放的畫報,也是中國婦女報刊史上的第一份婦女畫報。

《解放畫報》是一份圖文並茂的新型婦女刊物,從愛情婚姻、婦女經濟獨立、婦女參政、婦女教育、婦女與男子的關係等多方面探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婦女解放。

創辦人就是這兩個男人。

這裡比林子軒的《通俗小說月報》的辦公地點還要像小作坊,至少林子軒不差錢。

在上海,像這種只有幾個人支撐的雜誌刊物有很多,發行量不高,勉強混口飯口,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停刊。

鄭證秋帶著眼鏡,貌似很文弱的樣子,但卻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

他是官宦人家出身,父親鄭讓清做過知府,家裡開著鄭洽記土棧,就是批發大煙的營生。

不過他不是鄭讓清的親生兒子,而是抱養而來的螟蛉子。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歡看雜書,尤其痴迷於京劇,到了如果一天不看戲就茶飯不思的地步,他還和梨園行的演員交上了朋友。

鄭讓清為了讓兒子遠離地位低下的戲子,他花錢在湖北張知洞那裡買了個“候官”的位置,逼著鄭證秋立即去湖北任職。

不過鄭證秋沒有聽從父親的命令,而是沉醉在戲劇的世界裡。

1910年,他在《民立報》上發表長篇評論《麗麗所戲言》。

《戲言》於剖析、闡述戲曲表演的基本要素:聲調、唱工、說白、做工的同時,對當時主要的戲曲演員一一分析評論,指出各人的表演特色,所長所短。

《戲言》的發表在戲曲界引起極大反響,不少藝人從中深得啟發、教益。

1911年2月起《民立報》正式辦起了戲劇副刊,鄭證秋擔任戲劇副刊主編。

這位主編從確定刊名《民立畫報》到組稿、寫稿、編輯,以至版面設計都一手包辦。

1913年,他受邀為亞細亞影戲公司寫電影劇本,從而認識了張時川,兩人組建了新民公司,拍攝了多部電影短片。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他們之間開始了數年的恩怨糾葛。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德國的膠片運不到中國來,亞細亞影戲公司歇業倒閉,沒有電影可拍,新民公司只好解散。

新民公司解散了,可為了拍電影而聚攏起來的一批演員就倒黴了,他們衣食無著。

在這種情況下,鄭證秋情急之中倉促上陣,自己編寫了兩個劇本,以新民社的名義在蘭心大劇院演出。

不料演出效果非同一般。

“公演兩天,場場滿座,除去開支還債以外,還有餘款可得”。

嚐到甜頭的鄭證秋,由此改變初衷,將拍攝電影的想法全部拋到了腦後,開始專心於話劇演出。

看到原本打算拍電影而組建的演出團隊卻在話劇舞臺上大放異彩,贏得了高額的票房利潤,新民公司的張時川等人便提出欲與鄭證秋分享利潤,但被鄭證秋拒絕。

張時川等人不忿,以重金挖了新民社大部分社員,成立了民鳴社。

民鳴社成立以後,新民、民鳴兩社之間為了爭奪上海文明戲的演出市場,展開了激烈的商業競爭。

競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挖演員,二是爭觀眾。

1914年年初,民鳴社搬遷至大新街中華大戲院,由於地點適中,劇院面積較大,裝置較好,營業狀況甚至超過了新民社,一舉成為當時上海話劇演出的支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