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文豪

第四十二章 符合時代的節拍

在潛移默化之中,聽眾聽啊聽啊的就會習慣了。

畢竟他記得的老歌不多,以後再剽竊只能朝著八十年代看齊了,鄧莉君的歌曲將是他剽竊的重點物件。

選擇好了歌曲,只要等到孟曉冬巡演結束就可以灌錄唱片了。

和百代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林子軒和張常福談論起購買電影拍攝器材的話題來。

張常福對此很有興趣,作為買辦,只要貨物經手賣出去,他就能提取佣金。

電影拍攝器材好談,林子軒重點關注的是有聲電影的訊息,透過拍攝《上海假日》,他對無聲電影厭倦透了。

張常福對技術上的事情不太懂,就找了一位法國技師前來。

法國技師對電影方面的訊息瞭解頗深,他給林子軒講起了有聲電影的來歷。

有聲影片並不是一種新鮮事物。

剛開始,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天真的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

後來,在電影放映時現場進行音樂伴奏,這個辦法比較受歡迎,使用至今。

但這不是真正的有聲電影。

其實,在1910年的時候,愛迪生就發明了有聲電影,他發明了一臺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影象聯絡起來的電影機。

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裡把聲音和影象同時記錄下來。後來又有人研究出了“蠟盤發音”和“片上發音”的技術。

蠟盤發音是把聲音燒錄在唱片上,和影片同時播放。

片上發音是在拍攝時使用兩種感光效能不同的底片,一種攝取畫面,一種記錄聲跡。

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使聲跡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上,製成影片複製放映時,放映機附有還音裝置,在映出畫面的同時,能使聲跡還原為聲音。

不過這種發明仍舊存在缺陷。

首先,電影裡發出來的聲音在大劇院放映時帶有濃重的鼻音。

其次,聲音和畫面的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員必須將他們嘴唇的動作同留聲機唱片“重現”的聲音設法配合起來。

最後,還牽扯到技術專利問題。

有聲電影要使用留聲機的發音技術,製造無線電器材的大電氣公司於是成了有聲電影機專利權的佔有者。

電影公司要想拍攝有聲影片就必須要交納專利費用,在默片興盛的年代沒有電影公司願意出這筆冤枉錢。

反正拍攝默片也能賺錢,何必冒著風險去拍攝有聲電影呢。

這是有聲電影發明這麼多年還沒有獲得成功的原因所在,沒有人願意去拍攝推廣。

後來,有聲電影幾乎已被放棄了。

在1914年,上海維多利亞戲院放映了一次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因屬實驗性質,故而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

林子軒聽罷欣喜不已,他讓百代公司給他購買一套有聲電影的拍攝機器。

既然外國電影廠不願意拍攝有聲電影,我願意啊!

以後,第一部真正的有聲電影就是中國製作了,還能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至於專利費,在中國你和我談專利費,你開玩笑的吧。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