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文豪

第八十五章 開講啦!

私立復旦大學始建於1905年,初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柏,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仲山。

在後世,這是一所林子軒可望而不可及的學校,如今能去講課,他覺得很榮幸。

年前的時候,復旦大學也邀請過他,那時林子軒和郭沫諾因為新詩的爭論,和創造社的成員起了不小的矛盾。

如今郭沫偌等人在上海準備發行《創造》季刊,發表他們的文學主張和詩歌小說等作品。

一個新興的文學團體即將展露鋒芒。

這次復旦大學的邀請更為誠心,不像上次那麼的形式主義,復旦大學文學系的主任寫了一封信給他,希望林子軒能談談文學創作和對新文學的見解。

最好是能在復旦大學開設一門課程。

在當今的文壇,北平是新文學的中心,有胡拾和魯訊這種領袖人物坐鎮,無論是學生還是教授都深受新文化的影響。

那裡有新文學傳播的氛圍。

相比較而言,上海是鴛鴦蝴蝶派的大本營,就顯得頗為守舊,而且十里洋場,紙醉金迷,都是可供消遣娛樂的文字,沒有新文學滋生的土壤。

但林子軒是個例外,他一手寫新詩,一手寫通俗小說。

寫新詩成了新詩的奠基人,寫武俠小說成了大師級人物,連寫外國小說也得到了美國人的追捧,林子軒成了一個現象級的人物。

甚至有上海的文人把他和北平的胡拾和魯訊並稱為“新文學的三傑”。

這就有點捧殺的意味了。

說到底林子軒只能算是後起之秀,他沒有參與新文學的啟蒙工作,在文壇這個講究資歷的地方,胡拾和魯訊是新文學的領導者,林子軒只能算是跟隨者。

沒看到郭沫偌想要挑戰前輩地位的下場麼?

所以林子軒不會在大學裡講什麼對新文學的見解,他也講不出什麼東西來,而且容易引起爭議,引火燒身。

他也不想講文學創作,有什麼好講的,都是抄襲而已。

那麼,講些什麼好呢?

不想惹麻煩,講歷史或者歷史上的文學名著是最好的辦法,誰也不得罪,林子軒記憶裡就有這一類的題材。

《品三國》、《紅樓夢》、還是《明朝那些事兒》?

《品三國》是後世易仲天在《百家講壇》上對三國那段歷史的重新解讀,受到眾多媒體的追捧,也引發了諸多爭議。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

易仲天把正史、野史、小說、戲劇中的三國放在一起講,用通俗易通的言語來解構三國曆史,的確很精彩。

但有學者就認為,歷史是嚴肅的,是專業的,把嚴肅的事情變得娛樂化、庸俗化甚至粗俗化,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這也是林子軒需要擔心的問題,在民國時代“戲說”歷史,需要極大的勇氣。

可以想見,一旦他在復旦大學開講《品三國》,那些歷史系教授一定會跳出來批判他一番,甚至認為他數典忘祖。

至於《明朝那些事兒》更不能講了,也是對歷史的重新結構。

林子軒可以用筆名把它們寫出來出版成書,看看市場反應,卻不能拿到講臺上去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