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文豪

第六十七章 如何逍遙法外

飯局結束,聯美四巨頭離開。

對他們而言,和林子軒只是一場交易,談不上什麼友誼。

他們最多覺得這個東方人說話頗為有趣,不像其他東方人那麼呆板,這是一次還算愉快的晚餐,僅此而已。

林子軒則不會這麼輕易放棄,但也不能太過著急,否認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反正他還會在美國呆上一段時間,要有耐心,才能有所收穫。

沃爾什拿到自己的酬勞,心情不錯,答應帶著鄭證秋和周劍允到電影拍攝現場去見識好萊塢的拍片方式。

他本身是個演員和導演,在好萊塢廝混了幾年,算是二流人物,這點面子還是有的。

對鄭證秋和周劍允來說,這是學習好萊塢電影製作難得的機會,只有來到好萊塢,才知道中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巨大差距。

好萊塢每年有幾十部故事長片,而中國到現在不過兩三部故事長片。

一想到此處,兩人就有一種時不我待的使命感。

在和季鴻明的官司上,彼得遜律師採取了拖延戰術。

王庚把《林氏漢語拼音方案》帶到了華盛頓,施肇吉也沒有辦法。

這不是外交部的事務,應該歸屬於國內教育部處理。

他只能打電報給國內的教育部,催促教育部稽核這份方案,並開出證明。

然而,施肇吉心裡清楚這只是盡人事而聽天命,除非奇蹟出現,否則國內教育部根本不可能開出這份證明。

這一點林子軒早就知道。

在國內的時候,他就把這份《林氏漢語拼音方案》寄給了胡拾和周作仁,還有魯訊。

畢竟,魯訊現在就在教育部任職。

他從1912年到1926年,在教育部任職長達十四年,是個老公務員了。

林子軒的意思是想請胡拾等國內的著名學者證明這份拼音方案具有可行性,如果能夠得到教育部的認可就更好了。

但魯訊回信直言這是不可能的。

魯訊瞭解教育部的內部情況,教育部的負責人是教育總長,而在這個時期,教育總長頻繁的更換,導致教育部的工作幾乎陷入癱瘓之中。

那麼教育總長更換的有多頻繁呢?

從1912年到1927年,十五年間教育部更換了三十七位教育總長,幾乎是半年更換一次的節奏。

此時的教育總長叫做齊耀山,光緒十五年中舉,光緒十六年中進士。

看看他從1920年到1922年兩年間的履歷,就知道北洋政府內部的狀況了。

“1920年6月任山東省省長。1921年5月任北京政府內務總長兼饑饉救濟會總理,6月任督辦京師市政事宜,7月任商務銀行總裁,12月任農商總長兼署教育總長。1922年兼任糧食調查委員會會長,同年4月免教育總長兼職,6月免農商總長職。”

這就是這個時期北洋政府內部官僚任命的混亂狀況。

其實,1920年12月份應該是黃炎陪來當教育總長的,但黃炎陪壓根沒來,只好讓齊耀山兼任,一年多後被免職。

教育部的總長都這麼來去匆匆,一點不瞭解情況,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辦事情。

所以,魯訊直接告訴林子軒,不要想著讓教育部開證明了,光是開會討論估計就要幾個月的時間,更別說人家壓根沒時間給你辦。

林子軒手裡倒是有幾張國內學者開具的宣告,不過在美國沒有用,法庭上不承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