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然心底疑惑兀自不減。
眼下所見,竹棚裡面一箇中年漢子正在忙碌著,旁邊有個像是他女兒的人幫忙打著下手,周遭的桌椅都空著。
眼下時值正午,按理來說也正是飯時,整條街也有不少行人來往,本該是最忙的時候,但這對父女給孟然的感覺卻像是急著回家一樣,甚至於在老艄公之後,即使仍有客人上門他們也不再招待。
若是換做以往,孟然也不會太過關注這些市井百姓,倒不是別的,純粹是太過平常了,根本不會將有限的精力與專注花費在這些事上。
但隨著這段時間對城隍給予的《神道記》修煉有成,再加上“火德敕令”之中所凝聚的香火氣越發充沛,孟然時常會不自覺的觀察凡間俗事,往往可以捕捉到許多被人忽視的古怪之處。
這些對他而言非但不是負擔,反而還可以精進香火神道的修行,同時也是在提醒著孟然,他與那些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沒什麼分別,也不存在什麼障壁隔閡,這一點尤為重要。
“仙”字,首先要有個“人”字旁。
也就這麼一會的功夫,小船伕就已經將那碗麵片湯喝的乾乾淨淨,猶不滿足的舔了舔嘴,不過卻也不敢再張口說沒吃飽這種話。
“愣著幹嘛?吃飽了就快些把碗給人家送回去!”老艄公道。
“哦!好,好!”小船伕一刻也不含糊,趕緊點頭答應。
趁著這麼個當口,孟然一如往常那般的閒談語氣,向著老艄公打聽竹棚裡的那對父女。
“他們早些年就在這裡出攤了,只不過前段時間那丫頭一直都沒來,街上的人還以為是生病了呢。”老艄公隨口說著。
孟然微微點頭,將此事記在心裡。
……
……
緒城高樓玉宇宏偉高大,比起鼎城要更勝許多,至於文俗底蘊,也不遜色千秋城分毫。
即便已經過去二百年之久,此時幾人走在街上,仍然承載著老都城的濃厚歷史氣韻。
而在孟然眼中,亦可在這絲縷氣象之中窺得一絲皇家氣數的存在,卻也只可遠遠觀之,不敢與其有所牽扯。
皇家氣數與王朝氣數相輔相成息息相關,二者關係便如同一面“鏡子”,一旦那一方出現差錯,便會立即在“鏡面”上顯現出來,警戒預示。
如今大朔的這面“鏡子”似乎落了些灰塵,將二者之間的關係變得模糊難辨。
而此次的“水陸法會”,便充當了“擦布”的身份,為的便是洗清王朝氣數上面的塵埃汙垢,還當今皇親宗族一個風清氣朗的光正氣象。
這些都是孟然基於眼中所見以及當今形勢的猜測,雖然有些主觀,但大體情況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
老艄公的家坐落在緒城邊的一處郊外。
除了他們家,大約還有十多戶人家生活在這裡,相當於一個小一些的村子。
說是郊外其實不太準確,這裡距離緒城街道也就幾百丈遠而已,只不過是因為此處臨近水源,諸事方便,久而久之人們便也開始在此處紮根,一直延續到了今日。
“到了到了,前邊就是了!鄉下別的不行,閒屋子還是有不少的!”
一條由行人經久踩踏而成的鄉野小徑上,老艄公正熱情指引著,邊走邊介紹,臉上笑容都快擠成菊花了。
按照兩位少監的性格,本是不太願意搭理對方的,倒也不是說他們有多麼高傲,實在是與這等凡俗之人沒什麼共同話題,只能是徒費口舌罷了。
不過眼下,他們卻是不得不顧慮道長的喜惡,因而也只能時不時的點頭微笑,算是予以回應,有些時候也會偷瞄一眼道長,想看看他作何反應。
只不過令他們有些失望的是,道長對此似乎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關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