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雄心之艦男穿越記

外傳關於二戰的流毒甚廣的錯誤認知(下)

而英國牛牛方面,他們開發出了二戰最出色的液冷發動機——梅林,二戰最出色的反坦克炮,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戰鬥機和最出色的坦克的頭銜卻和他們無緣。這完全是科技樹和武器開發理念上出了嚴重的問題,也是很讓人無言的。

其實軍工生產,受制於各國的利益群體的私心,這樣烏龍的悲劇,美國,英國,甚至蘇聯都發生過,但問題是,英,美,蘇,他們的容錯能力比德國強。美蘇可以錯幾次而不致命,而德國畢竟國力資源有限,錯一次就變得相當地致命。

1941~1942年,這兩年德國坦克的產量,是低得嚇人——41年只四千不到,42年也僅僅是六千。德國不能在42年打敗毛子,最大的罪人就是這個天殺的生產部長。在他的指導下,每當前線取得了某場戰役的重大勝利之後,其生產線上的飛機坦克的產量就直線下降。更不要說德國動員太晚,沒有早早地實行三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蘇德戰場最關鍵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工生產部門更象是在度假而不是戰時生產。

等施佩爾上臺後,開始總動員時,盟軍針對德國的戰略轟炸開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後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國坦克的產量,甚至達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幾乎不輸給同期t34的產量了。如果能早點完成總動員,虎豹的產量提升一倍並不是太難的事。

關於虎豹產量上不去的問題,討論後個人總結之後,認為是以當時二戰時的生產技術,生產四十五噸以上的坦克,生產難度不小,並不是一般的坦克廠可以造的。而生產三十噸左右的坦克則對裝置的要求要小得多。應當也是虎豹產量上不去的一個原因,因為在德國內只有幾家專門的坦克廠可以生產。一般的小廠因為裝置跟不上難以生產。

此外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國工業的佈局,有著嚴重的問題。其工業佈局,更類似於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適合大規模地工業化生產。

在網上我看過幾張美蘇德三家的坦克工廠的照片,無論是美國還是坦克,坦克工廠都是幾十輛甚至上百輛坦克排在一起同時生產,而德國,諾大的一個坦克車間,卻只看到一兩輛坦克孤零零地擺在哪兒,生產速度可想而知。

如果說虎豹是因為生產工時比t34高而導致產量不足,那麼,四號坦克還有三號坦克,這兩款生產工時遠不如t34的坦克又怎麼說,在虎豹投產前的1941年和1942年,德國當時生產的坦克全是三號和四號,但平均產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百到六百。而同一時間蘇聯坦克的產量是月產量接近兩千左右

此外另一個問題就是油料問題,就算是德國生產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夠的讓他們動起來的燃油。

虎豹的悲劇,真正原因在於戰場維護性太差,以及德國的戰略重點由攻變防。

重複式負重輪設計本就是維護麻煩,而一輛四十五噸到五十餘噸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決定了維護的麻煩——再怎麼樣,三十噸的坦克總比四十五噸的好維護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國這時已由攻變守,大戰過後往往不能控制戰場。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遺棄在戰場的坦克變成敵方的戰利品。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戰後能掌握戰場所有權,前期所損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都是可以完全修復的。甚至還可以將敵方遺棄的坦克繳獲修復。

我看過一篇關於德國裝甲師早期做戰的維護報告。

一場大戰過後,其全師的一百三十餘輛坦克,僅有二十餘輛能投入使用。但由於控制住了戰場。幾天後,能投入使用的坦克的數量恢復到九十八輛。這就很能說明,控制戰場對坦克維修的重要性是多大了。

虎豹的不幸之處就在於此了。1943之後,德國由攻轉守。在戰鬥中不斷地撤退,大量可修復的戰車,就這麼白白地扔在了戰線上。。。。。。

6:所謂的冬季救了毛子軍。

事實上,是冬天救了德軍才對。事實上,因為補給問題,在大降溫之前,前線的德軍已經開始由攻轉守。而在1941的冬季戰役裡,因為天氣問題造成的兵員損失只有百分三而已(此百分三的資料爭議很大,僅供參考.網上也百分十,甚至百分二十之說,但百分二十實在有些過度誇大了。)。事實上,惡劣的天氣對防守的部隊更有利。正是惡劣的天氣影響了蘇軍的反擊,使其部隊的調動受到極大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天氣的原因,莫德爾才有時機穩定防線重創了朱可夫。

德國的後勤一直很有問題,比如波蘭的那位總督。有穿越人士雲,真回到二戰漢斯國,有幾個必殺的人物戈胖子是一個(作者認為戈林有點冤,原生產部長才應當是第一位。),波蘭總督是必殺名單第三位,此人正是後勤的關鍵人物。原生產部長是必殺名單第二位。

烏德特得趕去當飛行學校的校長,他的能力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此君自殺也不奇怪。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