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霸過於自律

第106章 燕大有自己的陶哲軒【二合一】

聽到張魯平的這番話,田綱頓時眼前一亮,臉上浮現出濃厚興趣。

能讓張魯平和鄭以中拿過來的論文,不用想也知道肯定非比尋常,於是未曾耽擱連忙開口接過話茬應和。

“去我辦公室說。”

話音落下立刻走在前面帶路。

徐銘頭回來鏡春園,不熟悉裡面結構,便跟著導師並沒有多說。

很快眾人走進一間辦公室,田綱先是把桌面上的東西簡單收拾乾淨,並取出眼鏡戴上後這才開始檢視論文。

看到論文標題和摘要,眼中頓時閃過驚色。

“院裡竟有人證明斐波那契數的無窮性問題,這可是數論領域的突破性成果。”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多個數學分支,並將其緊密連線起來推動發展。

對於數論同樣不算陌生。

自然清楚素數分佈中的無窮性經典問題,如果證明的話絕對會引起數論界熱潮。

這時鄭以中也沒沉默,他拿出上午的驗證步驟,同田綱講出自己的觀點。

“田院士。”

“論文中的多尺度解析篩法非常巧妙,我認為對斐波那契數無窮性證明是成立的。”

“能讓鄭教授認可,看來這篇論文確實不錯。”田綱接過寫有驗證過程的草稿紙點點頭說。

下秒。

越發迫不及待,也顧不上招呼張魯平等人,立刻把注意力投入到論文中認真稽核。

至於徐銘他們三個人,則自己找到位置坐下,耐心等待最終的結果。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田綱臉上表情不斷變換。

從期待到驚喜。

中間經過短暫皺眉,拿起筆根據鄭以中的結果驗證步驟進行復核。

最後滿是激動之色。

當窗戶外面的天色逐漸變黑,他終於停下手上動作毫不掩飾臉上欣喜。

“對了。”

“證明斐波那契數無窮性的公式是成立的。”

“這種多尺度解析篩法,確實能夠作為解決素數分佈問題的全新工具。”

深吸一口氣,講出這幾句話之後,聞言站起來的張魯平和鄭以中頓時渾身放鬆下來,互相對視一眼甚是激動。

早在上午的時候,他們便隱隱確定,徐銘的論文推動了數論領域篩法工具的發展,但出於對理論數學嚴謹態度這才搬出田綱院士進行復核。

眼下結果達成一致,表明徐銘的論文確實有資格發表在數學頂刊上面。

然而還沒等他們開口接話,又聽田綱院士追問起來。

“論文作者是哪位教授?”

前腳話音剛落,緊隨其後又接話補充。

“怎麼只有中文版?”

在他看來如此水準的論文,只能是院裡教授,但僅有中文版可沒法投稿頂刊。

“這篇論文並非是院裡教授撰寫。”張魯平嘴角掛著笑容搖搖頭回答。

田綱一臉驚訝:“難道是哪個博士?”

聞言張魯平不再賣關子如實說:“它是我學生徐銘的本科畢業論文。”

講這句話時整個表情只能用兩個字形容。

驕傲。

而當此話傳進田綱的耳朵中,則立刻把目光鎖定在距離自己較遠的徐銘身上。

對這個結果非常意外。

“畢業論文?”

約摸頓了兩三秒,才回過神來忙詳細詢問情況。

“高教社杯專家組面試結束那天,你說已經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難道就是這篇斐波那契數無窮性問題?”

還記得頒獎結束後,他主動和徐銘搭話,表達對年輕優秀學生的勉勵。

得知對方那麼快就完成畢業論文,認為價值不會多大便沒有進一步關注。

結果誰曾想竟是使用新篩法,把斐波那契數的無窮性問題給徹底證明。

若早知道論文含金量如此之高,那說什麼都要幫忙審查指導。

徐銘倒沒多想,聞言僅點點頭表達確定。

剛做完動作又聽鄭以中附和道:“徐銘從今年四月份便確定了畢業論文方向。”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便透過解析數論和復積分最佳化出多尺度篩法,併成功證明斐波那契數無窮性問題。”

“數學天賦著實難得。”

“儘快把論文翻譯成英文版投稿數學年刊,數論界可許久沒有這樣的進展了。”

田綱重新坐下,給徐銘列舉建議的同時,想到什麼又多補充句。

“我和數學年刊的主編彼得·薩納克相熟,以前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時是同事,到時會推薦你的這篇論文。”

“應該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審稿發表。”

徐銘將田綱院士的這番話悉數聽進耳中,心裡不由得湧現出喜色。

既然要把這篇畢業論文投稿,那肯定是越快越好。

需知數學年刊作為數學界頂刊,由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機構發行,截至目前已經有著一百多年曆史,

平均審稿週期最少都在六個月,相比數學領域其他期刊較為漫長。

但若有數學界的知名作者對論文推薦,優先審稿的話流程上能節約不少時間。

這顯然是好事。

正當徐銘想著這些時,導師張魯平的聲音下秒突然在耳旁響起。

“能讓田院士開口幫忙的論文,這幾年整個燕大可都找不出幾份來。”

徐銘聞言自是沒能半分耽擱,連忙近前兩步向田綱院士由衷表示感謝。

“謝謝田院士。”

“你是我燕大數院的學生,如果能在國際數學界嶄露頭角學校臉上也有光,我作為你的前輩應該適當幫忙。”

田院士看到徐銘的舉動臉上笑容更盛,擺手以長輩的口吻回應這麼句。

接著他嘴上話語不停,又看向徐銘表達自己的期望。

“能在這個年紀裡取得數論領域上的成就,已經超過世界上很多數學人。”

“陶哲軒去年三十歲獲得菲爾茲獎。”

“而你就是咱們燕大自己的陶哲軒,希望你未來能有更高的成績。”

“有機會可以隨時來這裡交流。”

“在我的印象中,田院士可還是頭一次,對學生有這麼高的評價。”鄭以中臉上堆著笑容率先開口附和句。

作為燕大數院的教授,對國際數學界的情況,那自然是瞭解的非常清楚。

要說最近兩年風頭最盛的數學新星,毫無疑問要屬去年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以三十歲年紀拿到菲爾茲獎的天才數學家陶哲軒。

如今田綱院士,將徐銘比喻是燕大的陶哲軒,絕對稱得上是非常高的評價。

徐銘對這個名字自然更為熟悉。

還記得新生報到入學後,頭次去圖書館,便看到關於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海報。

其中菲爾茲獎獲得者陶哲軒的名字格外刺眼。

是每個數學人最想獲得的榮譽。

“謝謝田院士,我把論文翻譯完再找你審查。”徐銘再次表示感謝。

然田綱則直接搖頭道:“你的論文不用找我修改了。”

提起這件事他更是感到詫異,徐銘身為本科生在數學上有著很高天賦就罷了,沒想到寫起論文也找不到一處邏輯錯誤和格式符號方面問題。

要知道他無論在海外名校任教還是回國,每年幫忙審查的數學論文數量,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且每篇論文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些錯誤。

結果在徐銘這裡卻愣是無從下手。

其中哪一個公式符號都稱得上巧妙,邏輯嚴謹思路清晰明確。

不過想到徐銘剛入學,就先後發表數學和無線通訊領域頂刊論文。

便隨之釋然了。

只能說天賦這種東西,有時候哪怕教授都眼饞。

可惜沒法強求。

當然他也沒有在這件事情上賣關子,隨即便又詳細解釋了幾句。

“你的這篇論文很完美,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等翻譯完直接投稿就行。”

“相信張主任和鄭教授也有這種感覺。”說到最後不忘分別向兩人笑著投去目光。

張魯平回憶起來。

“其實我在審查小徐第一篇論文的時候,都沒能找到需要修改最佳化的地方。”

就這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