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樹倒猢猻散”,趙主薄有一妻兩妾,兒女數名,為了爭奪最後那點家產田地,平日積攢下來的矛盾很快爆發,大打出手,四分五裂。
這一家,算是敗了。
世道浮沉,潮起潮落,多少霸道風光,多少悲歡離合,終究落得一場空。
此事告一段落,石奇峰放下心來。
他自從得到了陳晉的指點,打鐵鑄造之術突飛猛進,越發精湛,乾脆不開武館了,直接換了招牌,簡簡單單,喚作“青山劍鋪”。
招牌是陳晉親筆所寫,鐵畫銀鉤,十分精神。
有此鐵匠鋪,既可以實踐技藝,又能賺錢,反正比開武館要簡單得多。
武館是人對人,各種事務纏身;鐵匠鋪則是人對物,鑄造出精良的刀劍兵器即可,不愁賣不出。
生活之事,必須要有進項才能維持得住,否則只會坐吃山空。
原本石奇峰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湊合地過。
但多了陳晉之後,完全不同了。
陳晉對飲食吃喝頗有要求,不但要吃得多,還要吃得好,並非性子苛求,而是修行必然。
煉精化氣,若無精可煉,又怎能有提高進步?
特別是晉升第二境後,吃得越發精細,這才能填飽肚子,正應了那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再加上別的開支花銷,讀書用品等。
生活成本直線上升。
他那錠碩大的金元寶都找機會兌開來用了。
等過了風頭,石奇峰再去把箱子挖出來。有這一筆錢財支撐,才能把鐵匠鋪張羅起來。
又收了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學徒,名叫“阿鐵”的。
阿鐵出身農家,沒有讀過書,性子木訥老實。最重要的是體格粗壯,頗有幾分蠻力。
這也是個吃貨,家裡實在養不活了,能到鐵匠鋪裡當學徒,阿鐵爹孃對著石奇峰又跪又拜的,感激零涕。
除了學徒阿鐵,還找了個廚娘,負責買菜做飯,以及洗衣服等雜活。
如此一來,攤子就算支稜起來了。
而陳晉則搬離偏房,將偏僻後院收拾出來,住了進去。
這樣的話,環境清幽,無人打擾,不管是練劍、還是練氣,而或讀書寫字等,皆可心無旁騖。
進門之前,石奇峰對學徒對廚娘都嚴令訓誡過,讓兩人知道,陳晉才是此間主人。
兩人自無二話,畢恭畢敬地稱陳晉為“先生”。
春花秋月,中元過了到中秋。
陳晉抽空回去兩天,與家人一起過節,很快又回城,繼續用功苦學。
繼而入冬,天氣轉冷。陳志進城來,給陳晉送兩襲厚實的棉袍,都是由陳楊氏和蘇素一針一線地縫製而成。
臨近過年,陳晉再度返鄉回家。
這一次,他是坐著馬車,帶上石奇峰一起回去的。
過年期間,鐵匠鋪熄了爐火,留下學徒阿鐵看守就行。
當馬車抵達大塘鄉,行駛進去,很快引起了圍觀,眾多鄉民交頭接耳,紛紛傳達一個令人驚詫的資訊:
陳晉衣錦還鄉,發了!
不知不覺,本書十萬字了,達成了個小目標,不知有多少人在真正追看,以及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