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了,有氣無力求張月票,打打氣……)
功名就手,衣錦還鄉,首要做的事自然是要到祠堂祭祖,以告慰先人祖輩之靈。
不過在大塘鄉,陳氏只得一家,無法建立祠堂。諸人便準備好三牲祭品,香火元寶等物,先到土地廟裡拜祭社神。
拜神之際,陳晉透過“靈視”,隱約可見一尊靈韻神性凝聚而成的殘缺社神出現在神像之上。
祂急忙現身而出,對著陳晉鞠躬垂首。
看這樣子,顯然是不敢受陳晉的跪拜,趕緊回禮。
香火神道,靈韻神性的源頭在於信徒的願力意念,而信徒分了層次級別,不僅是虔誠不虔誠的問題,更講究身份的影響力。
說白了,一個秀才的願力,要優勝過許多農家子的願力。
就是這麼現實功利。
如果做個比喻,將意念願力比作食物,這就好理解了。
新鮮的、腐壞的、美味的、難吃的、寡淡的、營養豐富的……
究其本質,屬於“觀想感應”的認知範疇。見識多的人,有功名在身的人,意志念頭確實遠超常人。
除此之外,武者同樣不錯,更別提入道的修行者了。
而今陳晉身兼功名和道行,面對如斯人物,大塘鄉社神巴結都來不及,哪裡敢擺譜?
而且地方上出了傑出人物,對祂而言屬於很大的利好,有陳晉的這一份香火供奉,事半功倍,可讓祂獲益匪淺,漸漸補上殘缺。
當然這會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歲月過程,依靠目前的陳晉自是做不到那一步。
除非陳晉能繼續考中,一路考上去,直至金榜題名。
然而到了那時,大塘鄉還留得住他嗎?
不出意外的話,只要中舉,成為舉人,就能光宗耀祖,認祖歸宗,從而搬走了。
這都是可以預見的事。
不過隨著陳晉的崛起,有此榜樣,可以給整個大塘鄉帶來希望的種子,從而激發更多學童的讀書興趣和志向。
正所謂“獨木難成林”,開枝散葉,蔚然成風,才是百年之計。
只是現階段,陳晉剛考到個秀才,影響力才開始散發出來,談那些,為時過早。
離開土地廟時,陳晉心頭有明悟,對於人道與神道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的認知理解。
誌異話本中,最喜歡寫些“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告狀,伸張正義”的故事,歸根到底,也不過是因果報應的那一套。
但真正的現實卻是,人活著都只能冤屈而死,死後又能做到什麼?
人,最終只能靠自己。
只要強大起來,鬼神都得低頭。
回到家裡,來到正堂,開始祭祖。
供桌上,三面神主牌依照輩分陳列,井然有致。
作為一家之主,陳源此時拿出一本族譜來。
說是族譜,只得薄薄的一張,畢竟他們這一脈從州郡祖地遷出,流落在外,至今算是四代。
俗話說“四代同堂”,但那是有福廕之家,一般人家根本做不到。
他們這一支遷徙到大塘鄉,為了站穩腳跟,當真是篳路藍縷,艱苦奮鬥。
在此過程中,不管是曾祖,還是祖父那一輩,皆不長壽。
而且這個趨勢有愈演愈烈的跡象,好比陳晉父母,都是英年早逝。
長房陳源單傳,如今只得一個孫女,香火難繼,引為心病。在傳統觀念中,沒有男丁的話,都算是絕後斷代了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