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月票!)
此際,眾多陳氏族人黑壓壓地蜂聚在山坡之下,齊刷刷地抬頭仰望,盯著八名新科舉人拾級而上,走向宗祠。
場景太過於擁擠,很多人根本看不清,但他們還是習慣性地朝著上方觀望。
“光宗耀祖”!
這四個大字彷彿銘刻在骨子裡,流淌在血脈中,不可磨滅,世代傳承。
所以今天,大部分的陳氏族人都會帶著兒孫輩一起來見證,不管是哪個中舉了,便拉著兒孫的手,遙遙一指,文縐縐地來上一句:
“大丈夫當如是也!”
此謂榜樣的力量。
要在孩童幼小的心靈間種下一種形象,引導和激發他們奮勇直上,有朝一日,也能站到那個位置上。
以族長陳壽齊為首的一眾族老,以及各房嫡系人員俱來到山坡上面,站立在千年老槐樹下。
這一刻,他們的心情也忍不住地飛揚起來。
一方面,今屆鄉試,各房皆有斬獲,名次還都不算差;
另一方面,今屆鄉試的中舉人數頗為可觀,看起來,宗族大有復興的勢頭。
祖宗保佑!
八名新科舉人皆已換上公服冠冕,衣裝一新,顯得意氣風發。
其中橫空出世的陳晉受到了最多的矚目。
從最開始的質疑、嗤笑、嘲弄,到現在的欣賞、接納,以及認同,也就短短一會兒的工夫。
核心原因,在於陳晉證明了自己。
正如第三房家主陳壽斌的口頭禪:人,唯有自救。
那麼多年來,並不缺乏旁支別脈考取功名,建功立業,然後認祖歸宗的典例。
陳晉,屬於最新的一例。
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例。
皆因隨著人事變遷,流落在外的旁支別脈的生活境況越發惡化,想要出人頭地的機會也越發渺茫。
族老們認為這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挽回。
他們的觀點,是要守住祖地,守住名門的招牌,厚積薄發,徐徐圖之。
天下八大名門,同樣是排了名次的。
高州陳氏,排名第六。
名次似乎尚可,但下滑的跡象已十分明顯,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最末去。
甚至可能被別的高門大族所擠掉,取而代之。
今屆鄉試的出色成績,堪稱轉折點。
雖然無法確定明年的會試,會有多少人能金榜題名,但只要基數提上去了,上限就不會太差。
畢竟明年會試,宗族這邊,可是有兩名解元參加。
儼然雙保險了。
陳學傑的解元屬於眾望所歸;而陳晉的解元則為意外驚喜,事先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到的。
接下來,就看其能夠獲得多少份祖蔭護持了。
三年前,陳學傑光環著身,足足得到七份祖蔭,創造了祖蔭記錄,轟動一時。
那麼今年的陳晉呢?
同為解元,但差了出身,差了年齡,就不知一眾祖宗神會如何表示了。
與往屆相比,新科舉人的祭祖儀式過程並沒有太大不同,不同的是人。
人的身份變化往往能決定事情的走向。
隊伍依照桂榜排名而行,作為頭名,陳晉第一個開始。
有風吹來,老槐樹枝葉搖曳,沙沙作響,如同在低頭觀察,又像是在竊竊私語。
很快,第一道寶牒飄然落下,極具靈性地落到陳晉的右肩上。
“第一份祖蔭!”
擔當長輩角色的陳壽年站在那兒,神態興奮地高聲叫道。
話音剛落,第二道寶牒接著落下。
“第二份祖蔭來了!”
“第三份祖蔭又來了!”
陳壽年喊話的速度都快跟不上了。
一眾族老在後面看到,面面相覷,心想難道今天風太大了嗎?
又或者,祖宗們竟也是捧高踩低的……
趕緊打住,按下這等不敬念頭。
絕對不可能是祖宗神們趨炎附勢,畢竟陳晉才是個舉人。
偌大陳氏本家,舉人沒有一百,也有幾十,真算不得什麼。
只能說是陳晉身上的潛力前景被祖宗神們所看好,才會爭先恐後地進行垂青。
“第七份祖蔭!”
陳壽年聲音都有些發顫。
時至現在,可以說陳晉的發展表現已然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
回想當初去到茂縣,真的就是例行公事。
如果陳晉沒有錄取秀才,後面的事就不會發生;
如果趙縣令沒有打壓陳晉,也不會激起陳壽年的同仇敵愾,從而特地登門談話;
如果陳晉不敢來州城赴考……
細想起來,竟有那麼多的如果。
冥冥中,竟似乎真的有神祗庇佑,一路護持。
但相處接觸下來後,陳壽年更願意相信是陳晉的品行特質所然:勇氣、信心、勤奮,再加上天資……
種種因素的結合,才有現在的場面。
人群中,陳學傑不禁咬了咬嘴唇:七份祖蔭,已然平了自己的記錄。
這陳晉,真的有那麼好嗎?
只因為考了個解元,就能一步登天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