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廟坐落在半山坡上,地理位置甚好。廟前空地開闊,周邊老樹拱衛,溪水潺潺,稱得上“山清水秀”。
據說新建成時頗有香火,但後來不曾靈驗過,漸漸就無人拜祭,成了現在的樣子,變得雜草叢生,清幽安靜。
只是太過於寂靜,了無生氣的樣子,這就顯得詭異了。
附近還看到些高度腐壞的鳥獸屍骸,白骨顯露。
經過仔細觀察,陳晉發現這般範圍僅在山神廟周邊一圈,圈外之地,恢復正常。
就好像以山神廟為中心的這一圈地帶有什麼禁忌存在,使得鳥禽避開,走獸繞行。
難怪許久不見有鳥禽下來吃米……
這時候有人找上山來,正是小叔陳潭。
他是個濃眉大眼,性情開朗的漢子,為了給侄子陳晉供書教學,以至於耽誤了終身大事,四十歲了,尚未娶妻。
陳氏祖訓,要科舉興家,以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家族底蘊單薄,無法同時供多位子弟讀書,只能選拔出有天賦有希望的。
比如陳晉父子。
至於大伯陳源小叔陳潭,以及堂哥陳志等,俱是隻念過幾年蒙學,便早早輟學,轉為農家子,而或做些小本買賣。
其中陳潭少年時曾嘗試習武,三年而止,太費錢了,根本支撐不住。
對於祖訓,陳源兩兄弟奉若圭臬,寧願節衣縮食,都要支援陳晉讀書。
最開始時,陳晉頭角嶄露,很快成為全家人的希望,卻沒想到後面形勢一落千丈。
但他們並沒有埋怨嫌棄自家侄子的意思,反而悉心開導,說秀才功名不是那麼好考的,還拿陳晉父親舉例子。
然而屢戰屢敗之下,陳晉情緒低落,鬱鬱寡歡,竟收拾了書笈包裹,跑到荒山上隱居。
陳潭勸阻不住,輾轉反側,一夜難眠,等到天亮,趕緊上山來探望。
“老叔不必擔心,我在這兒有吃有住,過得挺好。”
陳晉說道。
“老叔”稱謂,其中的“老”字並非指年齡,而是本地官話方言中的說法。
陳潭上下打量,發現自家侄子的氣色果然不差,精神抖擻,一掃之前的萎靡苦悶,不禁暗暗稱奇:莫非換了個地方環境,心情就開朗起來了?
這倒是件好事。
說實話,他真得挺擔心自家侄子會一時想不開,拿著麻繩往哪棵歪脖子樹上一掛,那就嗚呼哀哉。
想了想,問道:“小郎,俗話說‘寧住墳,不住廟’,你住在山神廟裡,會不會有問題?”
“小郎”是家裡人對陳晉的親暱稱呼,但隨著年歲增長,快要成“老郎”了。
陳晉笑答:“有甚問題?如果山神有靈,還能保佑於我呢。”
聞言,陳潭琢磨了下,覺得不無道理。
今天上來,本要勸說陳晉跟隨自己回家的,但陳晉已經打定主意,要在山上住一段時間。
陳潭沒辦法,只得叮囑一番,然後留下半袋米,兩個雞蛋,便匆匆下山去了。
目送其背影,陳晉神色堅定。
若沒學劍,自是回家裡穩妥些,但魁星顯靈後,平添幾分底氣。
況且現在下山,又能有甚出路?
難不成繼續窩在家裡當遭人非議的米蟲?
當務之急,要儘快掌握本事手段,才有立足的能力。
學劍,練氣,雙管齊下,才是正道。
……
“小郎不肯下山?老三,你跟他囉嗦什麼?直接拿繩子綁了,揹回家裡關起來,不就好了?”
大塘鄉偌大,足有千戶人家,屬於多姓混居之地。
鄉南邊,陳家。
這是一座民居合院,分成東西北三座房屋,大伯陳源一家住正房北屋,小叔陳潭住西屋,陳晉分在東屋。
陳潭跑回來後,來到北屋找大哥陳源彙報。
聽罷,脾性向來急躁的陳源頓時惱火了,訓斥陳潭沒辦好事:“你怎能放心讓小郎留在山上呢?萬一碰到毒蛇猛獸,出了甚事,咱們如何跟老二交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