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乃陳晉的昔日同窗:王復,字“操持”。
王復今年三十三歲,是個性子跳脫的,喜山水,好閒遊,不安於現狀。
其五年前考到童生,然而院試同樣屢考不過,歲月蹉跎,始終無法獲取秀才功名,一樣的“老童生”。
好在他家是茂縣富商,家財不菲,可以支援他一直考下去。
王復坐著轎子上來,下轎後東張西望,又進門打量山神廟裡的情況,讚道:“山清水秀,果真好地方!”
以前在縣城學堂,陳晉與王復有些交情來往,疑問道:“王兄,你怎地有興致到這裡遊玩?”
“我是特地來找你的。”
“找我?”
“不錯。”
王復嘆口氣:“城裡待不下去了。”
陳晉一怔,忙問怎麼回事。
王復便說:“前天,縣衙出了政令告示,說朝廷要征戰南蠻,開始募兵……”
大乾自開國立朝以來,一直實行的都是軍戶制,兵籍世襲,父死子繼,即使繼承人死完,還要將親族子弟來填充,以保持綿延不絕。
在正常情況下,軍戶以外的人口,是不用去當兵的。
但當形勢有變,便會啟動募兵制,招募物件多為失去土地的流民、流竄市井的潑皮無賴、以及形形色色的罪犯等。
可謂魚龍混雜,軍紀散漫。
募兵制的性質具備臨時性,以軍餉為餌,以軍功為賞,吸引符合條件的民眾“自願”從軍。
若是招不到人,招不夠數,就會採取強硬措施,比如徭役分攤,甚至直接抓壯丁等。
故詩云:有吏夜捉人,老翁越牆走。
到了這個地步,那就十分嚴重了,連五、六十歲的老者都得上戰場。
聽完,陳晉眉頭皺起:“王兄,你家交際廣泛,亦可繳錢免役,不至於出城而逃吧?”
王復一聳肩:“話雖如此,可家父自有憂慮,因此安排我出城避一避風頭。我想到你家在大塘鄉,便找上門來,這才知道你已經搬上山做了隱士,好會享受。”
陳晉淡然道:“離群索居,溫飽難繼,何談享受?”
王復打量過來:“嘖嘖嘖,瞧你紅光滿面,神清氣爽,可比以前好多了……你在山上吃得什麼,竟養得如此精神?”
陳晉:“……”
這段時日運轉《六氣正位法》,功效不俗,雖然尚且處於入門階段,但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再加上飲食方面的改善,使得整個人都不同了。
最重要的還是精神層次上的轉變。
不再暮氣沉沉、不再垂頭喪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奮發昂然的進取鬥志。
尤其一雙眸子,一掃以前的呆滯無神,有了光。
便道:“或許人在山上,樂得清靜,不再胡思亂想,所以好吃好睡,就顯得精神了。”
王復拍手道:“如此甚好,正合吾意。”
陳晉面露古怪之色:“莫非王兄也想住到山上來?”
王復嘆道:“沒辦法,誰叫咱考不中秀才呢,若是有此功名,自可免除各類徭役雜差。”
陳晉默然。
王復自覺失言,說到了陳晉的痛處,忙岔開話題:“我已吩咐家僕將半山坡另一側開闢出來,搭建一座草堂。陳兄,從此以後,咱們便是鄰居了。”
陳晉“哦”了聲:“你們那麼多人住,草堂不得建得很大?”
“不用,與你一般,我一人居住。人多了,嘈雜吵鬧,反而不美。”
“你的飲食起居如何解決?而且荒山野嶺,多飛禽走獸,並不安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