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會議最終艱難地達成了出兵的決定,但普魯士依舊未能如願以償地獲得夢寐以求的全體聯軍統帥位置。
顯而易見,當前的德意志邦國已經明顯分化成了兩大陣營:一派堅定支援普魯士,這些邦國基本上是1849年普魯士倡導建立的愛爾福特聯盟成員;另一派則以奧地利為首,包括巴伐利亞、符騰堡等南德意志邦國,他們大多信仰天主教,不過也有薩克森王國、漢諾威王國這樣的新教成員。
以奧地利為首的國家也不會想簡單的被奧地利吞併,他們也只是想要保持獨立罷了。畢竟小德意志方案比大德意志方案看起來實施成功率更高,跟在普魯士身邊不安全。
普魯士的威廉攝政王在知道普魯士軍隊擴軍加上動員需要長達兩個星期的時間,而且這些邦國也都磨磨唧唧的,大家都在等佈雷西亞之戰的結果,如果是平手,那估計就是英國出面,大家賣我個面子,和氣為貴,召開個倫敦會議或者柏林會議,談判解決。
如果奧地利大獲全勝,那麼德意志邦國的聯軍恐怕就不會客氣了,他們很可能會直接對阿爾薩斯-洛林發起進攻。
反之,若是法國大勝,普魯士則有望擴大在德意志邦國中的領導權,基本上就能將奧地利徹底踢出局了。畢竟,一個沒有實力的老大,誰也不會認。
趁著普魯士正處於動員的空窗期,威廉攝政王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派遣自己的弟弟腓特烈·卡爾·亞歷山大親王作為特使去與弗朗茨進行會談。畢竟,目前奧地利的局勢並不樂觀,或許能借此機會爭取一些利益。
然而,亞歷山大親王最終並未在威尼斯見到弗朗茨本人,因為那裡只有一個替身。在弗朗茨的任命下,年屆72歲的溫迪施格雷茨親王被指定為帝國特使,負責這次至關重要的談判。
溫迪施格雷茨親王的軍事才能一直備受爭議。雖然他在卡波爾納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但隨後又慘遭匈牙利起義軍的擊敗。此後,溫迪施格雷茨親王基本上不再親自指揮軍隊,而是活躍在維也納政界,擔任皇帝的特使執行各種外交任務。
在維也納富麗堂皇的美泉宮內,一間宮廷會議室裡,長長的木質會議桌上鋪著一層深灰色絨布。
剛剛從威尼斯風塵僕僕趕回維也納的普魯士代表亞歷山大親王顯得疲憊不堪,他不停地揉搓著隱隱作痛的太陽穴。在他身旁,普魯士外交大臣施萊尼茨派來的外交秘書正喋喋不休地低聲細說著此次談判的各專案標。
普魯士首相安東親王和外交大臣施萊尼茨認為,按照上次談判的情況來看,至少北德意志地區的邦國,奧地利應該是願意做出讓步的。
“夠了!”亞歷山大親王突然怒不可遏,一拳重重地錘在會議桌上,震得桌上精美的花瓶都微微顫抖。心想本來我就頭疼,你還在這裡喳喳喳地說個不停!
亞歷山大親王對自己的此次任命深感不滿。作為一名驍勇善戰的普魯士軍人,他堅信軍人就應該奮戰沙場,而不是坐在這裡進行繁瑣的外交談判。更何況,他辛辛苦苦跑了一趟威尼斯卻未能見到弗朗茨皇帝本人,如今又不得不匆匆趕回維也納,這一切都令他心中充滿了挫敗感和煩躁。
就在這時,一個蒼老卻威嚴的聲音從房間外悠然傳來:“哈哈,亞歷山大,你的脾氣還是這麼火爆啊!要學會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下屬也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年過七旬的溫迪施格雷茨親王的聲音從房間外傳來,聞聲,屋內的普魯士代表們紛紛起身,恭敬地迎接這位傳奇親王的到來。
溫迪施格雷茨親王走進會議室,一頭銀髮在枝形吊燈照耀下熠熠生輝,整個人神采奕奕。他身穿深藍色的奧地利帝國軍服,肩章金光閃閃,前襟上的金色軍扣熠熠生輝整齊地排列在胸前,與深藍色的制服搭配在一塊彷彿繁星點綴夜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