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著朱標,滿意的笑了起來。
朱元璋道:“咱也是這麼想的,只是咱覺得夏之白想的還不夠。”
朱標蹙眉:“不夠?還有哪裡不夠?”
他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朱元璋將朱標手裡的‘長紙’拿了過來,隨手指了指上面的人名,道:“看到上面那一個個名字了嗎?”
朱標點頭。
這些名字他自然看到了。
朱元璋道:“他們都是翰林院學士,還有一些是國子生,夏之白的奏疏裡倒是寫了,他準備讓翰林院跟國子監共同負責編纂,而後統一整理,再擇日將內容印刷出來,不過咱認為不夠,翰林院跟國子監的這些人,咱過去也認為他們值得一用,只是最近咱越來越覺得,這些人很多名不副實。”
“這些人的確讀了很多書,引經據典,講起道理來,那是頭頭是道,但真讓他們做些事,卻一個個都左右為難,亦或者是捉襟見肘,這種人咱瞧不上。”
“咱會依夏之白說的,讓翰林院跟國子監的人編寫。”
“但後續咱還要另設一個官署,去接收來自民間的看法,讓民間的文人書生,可以對翰林院跟國子監寫的這些文章做自己的看法見解,咱要的不只是一個向下的渠道,咱同樣也要開闢一個向上的渠道。”
“咱既要民間聽得到朝廷的聲音,也要咱自己聽得到百姓的呼聲。”
“咱之前其實一直很擔心,擔心咱朱家子孫,長期待在宮裡,不懂民間疾苦,不體百姓艱難,但從這份報紙上,咱看到了解決的辦法,既然這報紙能將朝廷的政策,跨過地方官府告訴給地方,那同樣也能將地方的聲音,收集整理起來,呈到咱面前,沒有了中間那層層官府,咱可就能聽到很多大實話了。”
朱標一愣。
隨即也深感父皇英明。
朱元璋冷笑道:“不僅如此,咱其實骨子裡一直都不喜歡這些讀書人,自以為書讀得多,就覺得自己都是對的,而且這些書生極其容易拉幫結派、私下勾結串連,咱倒是不怕,咱卻擔心咱的後世子孫,沒有這個辨別能力。”
“要是這些文人說什麼就信什麼,那豈不是成了傀儡皇帝。”
“咱是絕不容許的。”
“而且咱大明的這些政策,就夏之白提出來的,基本都是問題重重,但咱當初立國時,這些政策提出來時,朝堂上下又有多少人反對?又有多少人提出不同意見?”
“所以咱覺得夏之白的想法好。”
“好就好在能讓更多人各抒己見,能夠讓這麼多人說話,道理總是越辯越明的,而咱又給加了一層保險,讓地方的文人士人也能給朝廷上書,那咱對這些政策的利害,就能看的更清了。”
“也不用擔心被這些人蠱騙了!”
朱元璋咧嘴笑了起來,眼神十分的得意。
夏之白想法很好,但想的不夠多,也不夠全面。
既然要開資訊門路,那就要徹頭徹尾一點,不能只管往下,卻不管向上,這是沒有道理的。
既然要切斷地方官員對朝廷政令的‘假傳’、‘傳假’,那同樣也當減少地方官員對真正‘民意’、‘民情’的阻攔,讓朝廷能有機會聽到真正的底層聲音。
朱標若有所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