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素能夠淺淺地感知到這一層深意,但現在無法立即辨清,於是鄭重說道:“多謝帝君。”
如此回應過後,太平道宗祭十分簡短的即位儀式,宣告結束。
文昌帝君立即把話題拉回正事:“我意,拒敵於灤州之外,分三策同時進行。一曰疲敵,二曰堅壁清野,三曰攻殺。”
“如何疲敵?”
“天尊指示,當按十六字方針進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組織一股精銳,以遊擊的方式,疲敵擾敵,讓敵人計程車氣軍心戰力,受到極大的削弱。”
“敵人士氣軍心戰力的削弱,便是我方士氣軍心戰力的增強。”
“如何堅壁清野?”
“天尊指示,我們不僅要把可能受到敵人攻擊的灤州邊境地區,做到一粒米都不給敵人留,一滴乾淨水都不給敵人喝,也要以友好的,和平的,不強迫的方式,把毗鄰灤州的它州地區,也做到這一點。”
“如此即可加大敵人的後勤保障壓力,拉長敵人的後勤保障線,可能創造出截斷敵人糧道的機會。”
“同時,進一步削弱敵人計程車氣軍心戰力。”
“如何攻殺?”
“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勝。”
“無論這‘奇’,解釋成奇兵、奇策,還是解釋成預備隊、後手,戰場之上都無法脫離正兵相攻。”
“想要獲勝,正面戰場的對決,永遠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因此,我意,組織一切能組織的從神、籙生、兵馬,組建一支可以與大玄朝廷五萬大軍正面對決的軍隊,進行緊急加強訓練。”
“不說要練到多強,至少要能聽指揮,為決戰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昌帝君一番安排悉數說完,面面俱到。
這三策,都沒有超過太平道目前的能力範圍。
緊急動員一下,很快就能落實。
讓李靈素、紫竹道人、燕赤霄他們不是很明白的是,文昌帝君口中的決戰勝利,指的是哪一個決戰?
怎樣才算勝利?
又是如何決戰!
不過見文昌帝君沒有詳細說明的意思,李靈素她們便沒有多問。
事不宜遲,在文昌帝君的示意下,李靈素立即主持太平道成立以後的一件要務,落實文昌帝君給出的拒敵於外三策。
首先是疲敵的精銳。
李靈素慎重思考過後,決定將此事交給紫竹道人領著一眾在“封神榜”中留下真靈印記的從神去做。
一來可以確保忠心,不用擔心行蹤洩露。
二來這些從神各個都有天尊撥付的兵馬,也各個都按紫竹道人貢獻出來的燒煉之法,將兵馬進行了燒煉。
從神們不僅戰力不俗,來去自由,還沒有徹底隕落之虞。
只要“封神榜”及時攝回戰死從神的真靈,便能耗費一定人道功德,將之復活。
撥付下去的兵馬也是如此。
三來,這也是一次檢驗。
其次是堅壁清野一事。
考慮到文昌帝君說過的,龔梓臻此人雖然能力有些不足,但是勝在忠誠,可堪培養一二。
李靈素便把堅壁清野一事,交給了龔梓臻去做。
能不能把代灤州牧的“代”字去掉,成為真正的灤州牧,就看龔梓臻這一次能不能組織好灤州各府縣官吏,各府縣百姓,完成堅壁清野一事了。
完成的好,龔梓臻自然站得住腳,坐得穩位子。
要是出了差錯,桃山縣、浮黎縣等縣的官員,又不是沒有政.治野心!
最後是文昌帝君口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正面戰場的對決。
太平道能不能拉起一支軍隊?
完全可以!
關鍵在於如何去拉,以哪些人為主?
李靈素沒有過多猶豫,就做出了決定。
以籙生為主,以籙生的隨身兵馬神將為主。
倒不是她認為戰爭不關平民百姓的事,要把平民百姓排除在外。
而是面對大玄皇朝訓練有素的五萬大軍,沒有經受嚴格訓練的平民百姓可以做一些後勤相關的事情,但是真的不能就這麼拉上戰場上去。
那不叫作戰,叫送死。
決定了以籙生與籙生的隨身兵馬神將拉起與大玄皇朝五萬大軍正面決戰的軍隊,李靈素要關注的問題,便是這支軍隊該如何作戰了!
大玄皇朝大軍作戰,以兵家陣法與陣勢為主。
講究一個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也講究一個上應天時,下和地利。
更講究一個化零為整、合小成大,如臂指使,使五萬大軍宛如一個整體,既能雷霆一擊,也可持續作戰。
且不提倉促間拉起,缺乏訓練的籙生軍隊,能否做到這麼默契。
單是統一指揮大軍作戰,就令李靈素感到很是難為。
她沒學過!
灤州境內的太平道眾,最有可能接觸到這一塊知識與能力的人不是沒有。
比如龔梓臻,其妻是三槐王氏旁系,多少了解一些。
但是……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將無能,害死三軍之事不要太多。
李靈素怎敢放心讓只是一知半解的龔梓臻來指揮籙生軍隊呢?
放心不了一點啊。
“宗祭何慮?”
文昌帝君忽地出現在李靈素身邊,看著陷入憂思之中,遲遲找不到解決辦法的少女,莞爾一笑,隨即鄭重說道,“儒者,允文允武,以戰止戈,方能為萬世開太平啊!”
“某雖不如房相善謀,杜相善斷,亦曾獻策平亂。”
“宗祭何故憂慮無人統兵?”
李靈素聞言心中大定,同時又生一個疑惑。
這真是文昌帝君,而不是真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