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應對大玄皇朝五萬大軍一事上,文昌帝君這個後來者,看出了很多問題,也有更好的應對措施。
黃天這個太乙救苦天尊,灤州理論上的最高領導者,在大玄皇朝昏君派出五萬大軍進剿灤州之時,無法予以干涉。
就算後來想了些其他法子,也只能做到一點點的間接引導,做不了太多。
於是迎戰大玄皇朝進剿灤州的五萬大軍一事,就落在了以少女神使李靈素為首的一眾天尊麾下了。
無論是從神也好,籙生也罷,還是信眾、百姓、官吏,都事事仰賴李靈素做最終裁定。
這些人與神只能給出一些建議,提供參考,也無法幫到李靈素太多。
李靈素終歸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
而在應對大玄皇朝五萬大軍進剿這件事情上,不能說李靈素做錯了。
相反,李靈素做得很對。
那個時候,太乙救苦天尊一戰斬殺灤州境內妖魔鬼怪最大的boss黑山鬼王,將整個灤州的妖魔鬼怪全部嚇跑,讓灤州各府各縣傳檄而定。
甚至為了儘快歸附於天尊麾下,部份深受壓迫的縣,還爆發了一場堪稱血腥的反壓迫鬥爭。
天尊麾下疆域一下子就從四縣之地,連雲龍府都沒有徹底消化的狀態,膨脹至整個灤州。
從神不足,籙生不足,信眾信仰不堅定,都是問題。
各府縣原有的山川神祇、城隍陰司神祇,是否需要保留?哪些可以保留,哪些應當除去?都是問題。
各府縣原有官吏,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都是問題。
各府縣原有的大家族,哪些施以重懲?哪些予以褒獎?哪些小懲大戒,以觀後效?都是問題。
各府縣百姓的生計是問題,身體健康是問題,人際關係是問題。
總而言之,灤州處處皆是問題,皆需解決。
倘若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本就不夠安穩的灤州內部,很可能會爆發出不忍言的大亂。
屆時內憂外患一同到來,怎麼應對?
須知那個時候,李靈素已經明確感知到天尊暫時離去,只能關注,但無法再像之前幾次那般,人前顯聖,親自解決問題,與解決弄出問題的人/神/妖了。
灤州的天尊麾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應對危機。
如此情況下,如何抉擇?
李靈素憑著自己的直覺選擇了安內,然後再攘外,應對大玄皇朝的五萬大軍。
攘外必先安內,這個道理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在這個道理的指導下,李靈素的種種舉措也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效果。
“傳籙壇”與“封神榜”的連續升級,更是讓李靈素手下可用之人與神的數量暴漲。
讓彼時還不叫“太平道”的太乙救苦天尊麾下,做到大略地掌控灤州各府縣。
文昌帝君看出的問題,不是在安內這一塊,而是在攘外這一塊。
既然以李靈素為代表的高層已經看出,大玄皇朝五萬大軍才是灤州的心腹之患,為什麼不想著拒敵於灤州之外呢?
為何要把大玄皇朝五萬大軍放進本就不夠安穩的灤州境內來打這一場仗呢?
為什麼要允許五萬大軍那麼輕易、那麼安穩地向灤州進發呢?
當文昌帝君把這三個為什麼問出來,天尊神廟裡,玉質神像前,鴉雀無聲。
李儉仁、李儉義、胡不屈面面相覷。
將自己的政.治目標暫時定在了灤州牧這一官位上的龔梓臻把頭低了下去。
李靈素臉上沒什麼表情,眼底深處卻藏著濃濃的自責。
這三個為什麼,她為什麼沒有想到?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文昌帝君的聲音接著在天尊神廟裡響起,“以前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沒關係,現在意識到也不遲。大玄昏君派出的五萬大軍,就算從現在起,日夜兼程,加速行軍,也還要十天才能抵達灤州。我們還有充足的時間,做充足的準備。”
說完,文昌帝君看向李靈素,等待這個事實上的灤州最高領導,發表看法,表明態度。
政.治上,很多事情不能一味強硬往下壓。
即便有了太乙救苦天尊的背書,自己也有一品紫敕天尊/帝君的位格與實力,文昌帝君完全可以擅專獨斷,一意孤行。
但是,曾為成熟政.治家的文昌帝君,手腕必然不會那麼僵硬。
李靈素沒有讓文昌帝君失望,果斷站出來,聲音平靜但是語氣堅定說道:“帝君,天尊神諭,灤州一切大小事,由帝君做主,帝君但有所命,李靈素絕對奉行。”
地位最高,實力最強,離天尊最近的神使都這麼表態了,從神、籙生、官吏自然不會梗著。
一眾人與神,迅速緊緊團結在文昌帝君的領導之下。
不過文昌帝君沒有順勢架空少女神使李靈素,反而開始加重李靈素的權威,鄭重說道:“天尊敕諭,李靈素為太平道宗祭,主持太平道內部一切教務與世俗事務。”
“信女李靈素拜謝天尊。”
李靈素當即領命,向玉質神像大禮參拜。
起身之時,玉質神像腦後的九色神光忽地無比熾盛,照耀在她身上。
羽衣、法劍盡皆得到加強。
在李靈素手中,還多出了一方法印。
此印乃是太乙救苦天尊從殺死黑山鬼王之後收穫的戰利品中,挑選出來的一方上上等玉石製成,內裡蘊含諸多神妙,諸多人道功德。
其樣式,也參照了陽平治都功印與九老仙都印。
有天尊賜下的羽衣、法劍、法印在手,李靈素這個太平道宗祭,坐得穩穩當當,無人可以指摘。
文昌帝君這時忽地神隱,神軀消失不見,不知去了何處。
李靈素福至心靈,心領神會,上前一步,站在離玉質神像最近的地方,緩緩轉過身。
負在身後的法劍自動劃了一個圓弧,來到李靈素身前。
伸出左手,握持住法劍的劍鞘,垂在腰間,右手託舉著新得的法印,李靈素肅穆而立。
玉質神像腦後九色神光又一次無比熾盛。
眉心處也射出一道金光。
一頂類似上清蓮花冠的道冠如法印那般,無中生有,憑空戴在了李靈素頭上。
“拜見宗祭!”
天尊神廟內的人與神同時向李靈素行大禮參拜。
李靈素坦然受了這一禮,隨即走回自己原先站立的位置。
這一禮過後,文昌帝君方才再次現身,略有些歉意說道:“靈素道友,你即位太平道宗祭,本應舉辦一個儀式,但是事急從權,只能委屈靈素道友了。”
文昌帝君以“道友”稱呼李靈素,凸顯出了祂對李靈素的尊重。
更凸顯出了祂對太平道宗祭權威的尊重。
另外也包含一層深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