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雨化田的尊敬,魏忠賢此時已完全進入狀態。
彷彿不是置身於小酒館中隨意談論,而是在朝堂之上與大臣商議國策。
他頷首道:“小哥所言不錯,我大明財政問題癥結正在於此。”
“神宗皇帝在位期間,首輔張居正曾頒佈政令,‘天下田畝通行丈量,限三載竣事’。”
“經過重新丈量之後,記錄我大明耕地總數為一萬萬畝。”
“雖比開國之時略少,卻也遠超如今。”
“只是可惜,張居正大人去世後,大明又重新進入百姓投獻,官員與豪強兼併耕地的老路上。”
“如今,朝廷能徵收的稅賦也是越來越少。”
“如之奈何?”
魏興詫異地看了魏忠賢一眼。
心說,沒想到你一個區區藥材商人懂的倒是挺多,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臥虎藏龍?
不過他也沒多想,而是接過話頭繼續說到。
“欲解此局,唯有用上‘攤丁入畝’之法方可。”
這已經是魏忠賢第二次聽到“攤丁入畝”這四個字了。
相較於第一次,這次他更加好奇。
此法到底有何精妙之處,可解這無解之局?
在魏忠賢好奇的目光中,魏興繼續講解道。
“其實張居正大人丈量耕地的策略是對的,只不過他後續的做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兼併問題,因此才會功虧一簣。”
“而這攤丁入畝之法,針對的便是土地兼併的問題。”
“此法,不論一戶多少人丁,全部按照耕地面積繳納稅賦。”
“若是無地佃戶,則無需繳納稅賦,反之,擁有大量土地的豪強鄉紳們,則需繳納較高稅賦。”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輕百姓負擔,還可增加朝廷收入。”
“保守估計,此法一年可增加朝廷稅賦五百萬兩以上!”
後世,清朝雍正皇帝就是運用此法,一舉解決了困擾帝國數百年的土地兼併問題。
一個簡單的對比,康熙皇帝去世的時候,國庫結餘白銀兩千多萬兩。
到雍正駕崩的時候,國庫已經結餘七千多萬兩白銀。
於此同時,清朝的財政收入進一步提高,維持在五六千萬兩的水平。
正因為雍正攢下的豐厚家底,乾隆皇帝才能建立所謂的盛世。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攤丁入畝”的基礎上。
“噹啷!”
魏忠賢手中的酒杯驟然掉落,他卻渾然不覺。
五百萬兩!
這是什麼概念?
要知道天啟元年,也就是去年,朝廷各項稅收加在一起也沒超過八百萬兩。
而魏興卻說,單憑此法就能增加五百萬兩歲入。
怎能叫魏忠賢不吃驚。
魏忠賢只是在心中略微估算一番,就知道魏興此言不虛。
目前大明能徵收稅賦的耕地,不足總面積的一半。
若能成功實施攤丁入畝之法,增加五百萬收入不在話下,甚至有可能更多。
運用此法,可從根本上解決大明財政困境,或可扭轉大明國運。
此法,當為國策!
如此振奮的訊息,讓魏忠賢瞬間氣血上湧,激動之色溢於言表。
自己雖然貴為九千歲,身居廟堂之高,宦海沉浮多年,處理過無數國家大事。
然而對於土地兼併問題始終無計可施。
沒想到兒子身處江湖之遠,卻能於區區酒館之中運籌帷幄,提出此等精妙策略。
其智謀、才學實在令人震撼。
不得不承認,和兒子比起來,自己已是遠遠不及。
兒子魏興就是天生的棟樑之材!
半晌後,魏忠賢從興奮之中回過神來,眉頭微皺。
“此法雖好,實施起來確是困難重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