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微笑點頭,舉杯喝了一口,老神在在道:“這是自然。”
聽到這話,魏忠賢立刻來了精神,再次眼神灼灼地盯著魏興。
那意思是,快說,快說,你快說!
與此同時,面無表情的雨化田也轉過頭來,注視魏興,側耳傾聽。
魏興沉吟道:“辦法自然是有的,只是此法實施起來殊為不易。”
“除非有一掌權者控制朝廷內外,權傾天下,且需一心一意實施,方有可能成功。”
魏忠賢心說,此人不就是自己麼。
連忙道:“請小哥解惑。”
魏興豎起三根手指。
“解決大明財政問題,我有三策。”
“願聞其詳。”魏忠賢虛心請教。
若真能解決國庫空虛的難題,別說是三個方法,就算是一絲希望他和皇上也願意全力以赴。
只聽魏興繼續說道。
“這上策名為‘攤丁入畝’之法,可從根源上解決稅賦問題,實施起來卻也最為艱難。”
“要說清此法,必須知道是何原因導致了大明如今的局面。”
“遙想太祖開國之時,促進生產,獎勵耕織,大明國力蒸蒸日上,一時間出現了‘四海無閒田’之盛況。”
“據統計,當時大明耕地總面積超過一萬三千萬畝,數量遠超漢唐。”
魏忠賢點點頭,這一資料記錄於案牘庫中,有據可查,同魏興所說基本相符。
只是不知兒子是從何渠道得知的。
當下魏忠賢也來不及考慮這些問題,而是繼續側耳傾聽,生怕錯過隻言片語。
“可是傳到如今,天下耕地卻僅有六千萬畝,平白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是為何?”
大明開國二百年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未曾失寸土。
按道理來說,隨著人口的增長和開荒力度的增大,明朝耕地面積會越來越多才對,為何出現了大面積的減少呢?
對於此中原由,魏忠賢隱約有所猜測,但還是忍不住問道。
“這是為何?”
“投獻。”魏興吐出兩個字,隨即解釋道。
“按照朝廷的規定,考中科舉之人無需繳納賦稅,許多讀書人未必能做官,但卻可能成為地方鄉紳。”
“尋常百姓自家耕地,需繳納較高稅賦,可是若把耕地轉入鄉紳名下,只需給鄉紳繳納部分費用,而無需向朝廷繳納稅賦。”
“此種情況,自開國以來屢見不鮮。”
“久而久之,地方豪強、貪官汙吏藉機兼併大量土地,而朝廷能徵收的稅賦卻越來越少。”
“這便是我大明登記在冊的耕地越來越少的原因,也是財政入不敷出的根源所在。”
“妙啊!”魏忠賢撫掌大讚。
魏興一連串精準的分析,條理清晰的說明了大明稅賦減少、國庫空虛的原因。
可謂是入木三分,振聾發聵。
雨化田聽了,連連點頭。
這可是他在西廠多年調查的結果,屬於高度機密。
沒想到眼前的少年居然僅憑推斷就能說出此等結論。
這眼界,這見識,著實不凡。
很難相信他僅僅只是個小小商戶。
看來眼前的少年不止和魏公公關係匪淺,而且身具才學,絕非泛泛之輩。
此時,雨化田看向魏興的眼神都變了。
眸中居然閃過一絲尊敬之色。
而這份尊敬他只對九千歲大人表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