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首輔葉向高主動認捐,這讓群臣都意想不到。
這位老首輔,萬曆三十六年就登上內閣大學士之位。
歷經三朝,多次得到皇帝賞賜。
一人主持內閣事務長達七年之久,人稱“獨相”。
他的表態,無異於一個風向標。
作為朝廷中少有的中間派,身為文臣之首,他率先支援此策。
這個訊號很明顯。
一時間許多中立官員紛紛認捐“遼餉券”。
魏忠賢臉上難得露出一絲笑意。
內閣首輔葉向高向來跟他不對付。
這老匹夫又固執又倔強,仗著三朝元老的資格經常和自己作對。
以往只要是自己提出的策略,這老匹夫必然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
其目的就是不讓自己的政策得以順利實施。
而且這老匹夫就像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無論自己如何威逼利誘都沒用,老傢伙從不改變自己的看法。
而今日,這個老對頭居然主動幫助自己推行私庫之策,實在讓他始料未及。
魏忠賢看向葉向高。
只見他依舊穩穩地站在文官首席,如同一棵挺拔的勁松。
佈滿老年斑的臉上毫無波瀾,眼皮低垂,神色自若,不見喜怒。
無論是東林憤恨的目光,還是自己感激的眼神,他全都視而不見。
魏忠賢很快明白,這老傢伙是對事不對人。
今日之所以能同意私庫之策,完全是因為這個策略完美解決了遼餉危機。
而自己之前提出的一些利國利民之策,總是會遭到他或多或少的阻礙。
或許是因為那些策略總有不足之處。
也就是說,至今為止自己提出的所有策略,只有這私庫之策入了這位老首輔的法眼。
想到這裡魏忠賢嘴角勾起一抹得意之色。
這老傢伙有點意思。
要是他知道這策略是自己兒子所提出,不知會作何感想。
正當魏忠賢因為兒子而感到自豪之時,朝堂上響起一個清郎之聲。
“請問魏公公,你如何保證這‘遼餉券’順利到期兌付?”
說話之人是位美髯垂胸、氣質儒雅的老者——帝師孫承宗。
東林諸人聽他開口詢問,頓覺不妙。
這孫承宗不僅是少年天子的講席之師,且與東林黨人關係密切,外人多認為他是東林一員。
若是他同意了這項策略,會讓東林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而聽孫承宗話裡的意思,他顯然不是要故意刁難魏忠賢,而是針對私庫之策的細節進行詢問。
這一問,已然從某種程度上表明瞭他的態度。
東林眾臣的心情頓時緊張起來。
“私庫資金除部分用於遼餉支出,所餘者高息貸出,發放與民間所需之人,收取高額利息。”
“朝廷可從中賺取差價,這便讓私庫資金如同有源之水,連綿不絕。”
“如此一來,何愁不能到期兌付?”
魏忠賢娓娓道來,臉上充滿篤定之色。
孫承宗捻鬚思索片刻,朝天啟躬身行禮。
“此策絕妙,臣願意認捐兩千兩。”
譁!
一時間,金鑾殿上如同炸鍋一般。
帝師孫承宗的話,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原本團結一致、堅決不認捐的東林黨人頓時陷入混亂之中。
正三品的禮部右侍郎孫承宗一向是東林極力爭取的物件。
現如今他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支援私庫之策。
這就給東林眾臣留下了一道難題。
認捐還是不認捐?
認捐,毫無疑問就是向死對頭魏忠賢妥協。
不僅讓他威望提高,且助長其囂張氣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