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4章 化外之民

也可以說是于闐王國的滅國史。

喀喇汗王朝和于闐王國的戰爭發生在大宋建隆三年(962年),是伊思蘭對於闐王國發起的宗教聖戰加侵略戰爭。

對方來勢洶洶,為了取得中原王朝和當時孤懸在河西沙州的漢人割據政權歸義軍的支援,李聖天派遣使者不遠千里到敦煌和汴梁城求援。

于闐國的三位王子幾乎都是上路出使敦煌和東京汴梁城。

但當時宋太祖尚未完成統一,北有契丹人掌控的幽雲十六州,西有北漢,在軍事上無法給予于闐國任何授助,只能派遣一支一百餘人的佛教僧侶團出使西域給於闐李氏王朝在政治上的支援。

當時于闐王國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蔥嶺與婆羅門相接,東至阿爾金山。南接吐蕃,相去三千里,算是西域大國。

但由於土地貧瘠,人口卻偏少,戶籍不過數萬,精兵亦不過兩萬,即便加上不遠千里支援而來的歸義軍能戰之兵也超不過三萬。

而喀喇汗王朝舉傾國之兵而來,加上眾穆思林志願軍的加盟兵鋒之盛遠超十萬。

然而,敵方大軍壓境,眾寡懸殊,李聖天卻凜然不懼,他自稱中國守臣,多次挫敗喀喇汗王朝大軍,還親率部屬乘勝追擊,一度佔領喀喇汗王朝都城喀什噶爾,殺死喀喇汗王朝汗王阿里·阿爾斯蘭汗。

不過當時西域的局勢複雜,喀喇汗王朝實際上是伊思蘭教東擴的據點,在首次戰敗之後各穆思林王國紛紛派出聖戰者前往西域參戰。

伊思蘭教派遣賈拉里丁·穆哈提率領兩萬名精銳遠征軍前往疏勒(今伊犁),並沿途招募穆思林志願軍。穆哈提的頭銜是“秦總督”,秦也代指中國。其部下有從伊思蘭聖地麥加來的四位大伊瑪目(宗教領袖、率領者),這些幾乎是伊思蘭哈立發王朝所能動用的全部精銳了。為了振奮軍心喀喇汗王朝汗王甚至被伊思蘭教主授桃花石汗(大秦王)的稱號。

隨著沿途穆思林志願軍的加入,伊思蘭大軍抵達疏勒時兵力已達十四萬,是于闐王國和歸義軍聯軍的六七倍。

李聖天眼見敵眾我寡,於是採用避其鋒芒,引敵深入的戰術,在被伊思蘭教徒稱為“殉葬者嶺”的地方設伏,大敗伊思蘭聯軍,“秦總督”和四大伊瑪目全部戰死。

不過此戰之後于闐王國亦受重創,實力大減,自稱中國守臣的李氏父子無法獲得來自中原王朝的任何實質性援助,而喀喇汗王朝卻有穆思林的傾力支援,攻守之勢易也。

陷入困境的于闐王國甚至還被党項人落井下石,他們趁喀喇汗王朝入侵之際,夾擊歸義軍,使其無法西顧。數年之後,于闐王國舊地盡被喀喇汗王朝佔領,千里佛國不復存在。于闐王國民眾要麼北逃高昌回鶻境內,要麼成為穆思林的奴僕。

蘇軾口中的化外之地,化外之民,其實也是聽完喀喇汗王朝的統治手段後得出的結論。

喀喇汗王朝對於異教徒的統治通常選擇用血與火去征服,手段野蠻且殘忍,虔誠的佛教徒被殺得人頭滾滾。

他們還稱呼不信仰伊思蘭教的高昌回鶻人為“最兇惡的敵人”,時常借聖戰之名挑起對回鶻人的戰爭。

趙煦看完,憤而將這厚厚的一沓紙摔在書案上,“我大宋居然還不如西域邊陲小國。”

“官家此話怎講?”

這時,殿外傳來高太后嚴厲的質問,而說話間太皇太后已在劉押班的攙扶下跨過福寧殿的門檻,步入大殿內。

蘇軾忙起身行禮,“下官見過太皇太后。”

趙煦亦拱手行禮,“皇祖母。”

高太后撇了一眼散了一地的紙張,“官家這是看了什麼文章,竟覺得我大宋不如西域的邊陲小國?”

劉押班是懂事的人,忙收拾了一下呈給太皇太后。

只看了那麼幾眼,太皇太后便眉頭緊鎖,神色不悅起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